江苏省 创新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时间:2025-09-11 14:27:4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江苏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采取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多元化投入方式,把好村庄规划、项目选择、工程建设、绩效管理各个关口,确保办一件、成一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设立专项资金,突出建设重点。省级财政多年来持续安排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生态河道建设、村庄绿化等资金,在此基础上,2024年起,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奖补资金,三年安排89亿元专项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出规划引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庄规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规划编制,全省1.1万个有规划发展村庄的行政村均已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原则上不少于15个行政村的规模开展片区建设,首批40个片区完成发展规划编制。明确建设标准。出台和美乡村建设指南和绩效评价办法、片区建设指导意见、农村人居环境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建立和美乡村“十有”(村庄有规划、住房有改善、设施有配套、环境有提升、风貌有特色、产业有发展、组织有活力、治理有成效、管护有机制、要素有保障)、片区“五个协同”(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协同)指标体系,按照每村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标准,每片区3000万元、8000万元、1.1亿元标准进行差异化奖补,2024、2025年共投入专项资金约48.7亿元,已建成2280个和美乡村,40个片区建设进度达80%。强化兜底保障。出台经济薄弱村人居环境运维管护工作指导意见,对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不足50万元的村,按照每村每年10万元、15万元标准补助管护经费,2024、2025年共定向投入专项资金约9.3亿元,减轻了3795个薄弱村的资金压力。

  统筹项目实施,发挥集聚效应。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加强多个部门人员、资金、项目统筹,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构建高效组织体系。省委农办牵头抓总、16个省级部门各尽其责,工作调度、信息会商、督导调研、评价验收等协调机制不断健全,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进资金集聚使用。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以片区建设为重点,市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及镇村自筹资金约55亿元。编制2025年度乡村建设重点任务清单,细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任务36条,估算总投资超188.7亿元。加强项目统筹实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衔接,推动基础设施联建、公共服务共享,2024、2025年共1810个村实施农村改厕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按季度调度农村改厕、和美乡村建设、薄弱村管护等项目实施进展,联合第三方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

  加大金融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在严格控制政府债务、不新增基层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探索“国有企业+金融资金+社会投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开发金融信贷产品。印发“财政金融支农16条”推进落实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乡村人居环境贷、和美乡村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底全省累计获批中国农业银行“乡村人居环境贷”项目185个,2100多个行政村受益。用好政府专项债券。以今年江苏省被列为全国地方政府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为契机,鼓励支持市县按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要求,筹集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据统计,各地已发行地方债约1.5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举办招引对接活动。将和美乡村建设纳入省重点项目范畴,举办全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暨项目招引会,组织开展农业农村投资深化年活动。全省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已累计吸引社会投资投入约15亿元。

  盘活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等方式,推动有效盘活资源、运营乡村、拉动消费,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盘活闲置资源。聚焦“四清一治一改”(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治理乡村公共空间,改变农民不良习惯)重点内容、“一部四沿五旁”(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沿线、农村县乡道路沿线,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公共空间治理盘活利用农户、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强化市场运营。编排推介40条和美乡村精品路线,遴选42个乡村运营典型案例,鼓励各地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专业运营团队等方式,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探索多种管护模式。开展农村改厕故事征集活动,编印52个农村改厕故事、10个人居环境管护案例,探索形成县域统筹管护、村集体自主管护、社会力量参与管护、农民群众自治管护等模式,多元化落实管护资金、人员、制度等保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