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全面提升农村“厕污共治”水平
时间:2025-09-11 14:27:2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探索推广“厕污共治”,不断提升厕所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水平。南充市仪陇县厕污共治模式被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评选为典型案例。丹棱县农村厕污共治模式入选全国乡村建设机制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强化统筹推动

  构建协同治理“一盘棋”

  顶层设计破壁垒。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先后印发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关于扎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安排部署“厕污共治”工作,推动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同管理,切实形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格局,破解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整合资金强保障。统筹整合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等项目资金,采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打捆、以奖代补激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集中财力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65亿元,支持156个县8745个村统筹实施“厕污共治”,覆盖农户228万余户。

  强化考核促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调度、“四不两直”暗访等方式强化督促,对工作落实到位、治理成效明显的地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对措施不力、工作不实的予以通报或约谈,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强化技术支撑

  攻克协同治理“硬骨头”

  明确技术路径。根据四川省情,在平原、丘陵、山区、高寒干旱地区,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村“厕污共治”试点建设,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会同生态环境厅出台《四川省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技术导则(试行)》,明确了一体新建、利用老粪坑或沼气池等进行改建、已改厕增建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污水处理设备改造利用等4种模式,进一步规范“厕污共治”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等工作。

  加强技术服务。分级、分片区召开改厕治污培训会,采取“理论授课+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一批“懂政策、会技术、能落实”的技术骨干。印发《全省农村户厕技术指导服务方案》,组建省级专家服务团队,划分7个片区,公布服务热线,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覆盖开展农村改厕技术指导服务,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责任部门统筹协作的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运用。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先行区等建设中,广泛推广“厕污共治”。在农村“问题厕所”整改中,积极运用“厕污共治”技术成果,推动提升“问题厕所”整改质效水平。聚焦2025年全省民生实事,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7亿元,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惠及农户7万余户。

  强化群众参与

  激活协同治理“源动力”

  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开展“靓在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行动,大力宣讲“厕污共治”目的、意义和政策,发放“明白卡”116.9万余张,编制改厕故事“大家讲”视频257条,提炼长效管护模式案例40个。广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将“厕污共治”效果纳入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评比内容,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参与建设。大力推行“政府定标准、农民自愿按标准改厕治污、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模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明确村民在选址、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决策权,推行“村民议事会”协商确定管网走向、污水处理站选址等关键事项。组建“村民监督小组”,对材料采购、工程质量全程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公开透明。采取“以工代赈”,优先组织本地劳动力参与施工,既降低成本又增加农民收入。

  创新管护模式。积极推行“农户+村社+企业”管护模式,引导农户自管,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定期清掏清运,及时还田利用;组织村社统管,组建保洁队伍,建立管护台账,将日常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入企业代管,针对无用肥需求农户和聚居点,探索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进行专业化运维管护。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