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围绕三个维度
系统谋划推进
紧扣推进节奏、区域差异、实施要求三个维度,系统谋划。
坚持规划引领,确保有序推进。根据村庄分类,实行差异化打造;重点聚焦1.28万个集聚提升、城郊融合和特色保护三类村庄,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从道路、公共空间整治等方面细化村容村貌提升内容。已审批规划2928个,形成规划方案7714个。
注重区域差异,强化分类推进。引导各地立足地域差异、资源禀赋,在建设中着力彰显徽风皖韵特色风貌: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江淮地区彰显错落有致,沿江地区彰显山水风韵,皖西地区彰显生态山村。
加强精细指导,促进规范推进。编制《安徽省乡村风貌保护和提升导则》《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图集》《安徽省和美乡村农房设计图集》,出版《锦绣江淮·十年集锦——安徽省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100例》,为基层提供精准直观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夯实三大革命
筑牢整治基础
2017年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作为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颜值”的关键举措。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省已累计改厕450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了“五有”工作目标,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84%。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4655个黑臭水体治理任务、658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4.7%。
创新三大举措
实现重点突破
围绕改习惯、清沟塘、治脏乱,创新举措,推深做实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庄风貌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四净两规范”(院内、室内、厕所、房前屋后干净,生产生活物资摆放、畜禽养殖管理规范)和“四勤两参与”(勤洗澡、换衣、打扫、收拾,参与村民自治和环境整治),开展专项整治,累计整治突出问题户2.3万户,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130万户,有效破解庭院“脏乱差”及卫生习惯难改问题。
实施“万村清万塘”行动。针对村民“家门口”沟塘治理的急难愁盼,联合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启动实施“万村清万塘”行动,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参与,累计整治村内沟塘16.8万个,让众多昔日“臭水塘”蜕变为兼具生态休闲景观与经济效益的“风景塘”“富民塘”。
开展“五小园”建设。以房前屋后、边角空地“脏乱差”整治为重点,利用废旧砖瓦等砌筑围栏,建设小花园、小果园等生态景观,每年建成超4万处。既解决废物乱堆乱放问题,又能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助力生活污水就地消纳,形成环境、生态、经济多赢格局。
聚焦三类村庄
推进梯度提升
2023年,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省级每年投入超30亿元,梯度开展整治提升。
以自然村为基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选取规划保留的较大自然村开展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每年建设约8000个,全省累计建成2.68万个。
以中心村为单元,建设美丽乡村。以人口集中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村为中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风貌提升,每年建设约800个省级中心村。全省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887 个、市县级4250个。
以行政村为单位,打造精品示范村。重点聚焦集聚提升、城郊融合和特色保护类村庄,每年择优选择约200个行政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在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全省在建精品示范村616个。
健全三项机制
巩固提升成果
通过构建长效化、多元化、常态化制度保障体系,持续巩固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成效。
完善管护运维机制。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省垃圾收运市场化率100%。累计投入管护资金超24亿元,指导已整治提升村庄按“六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激励、有监督)标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92个县(市、区)开展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建设。青阳县“5+”工作法、南陵县“11422”机制等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多方协同格局。推广“门前三包”、积分制,推动农民从“旁观者”变“建设者”。明光市“陆郢模式”(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实现村庄整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南陵县“四自一提”模式(自愿申请、自主建设、自我管理、自行管护,财政奖补提标)、涡阳县“户兑料、村出工”机制等成为可复制典型。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年将整治成效纳入对各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完成7395个已建成省级中心村整治成效评估。每年以省委农办名义通报表扬表现突出的50个集体和150名个人。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