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资源化利用为重要着力点,加快生活污水治理攻坚,统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24年,全省在2.21万余个自然村推进排污管网、化粪池等建设改造,推进“黑灰水”共治,70%的新建任务村运用资源化利用模式。年度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3%,较2022年底提升25.9个百分点。卫健部门监测点显示,一些环境卫生改善明显的村庄同期感染性腹泻、登革热病例大幅下降。
强化统筹,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工作。广东省始终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高位统筹推进。一是纳入省头号工程抓部署。在“百千万工程”这一省头号工程中重点安排,连续5年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狠抓提升。二是纳入重要考核抓落实。在不增加基层负担前提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步纳入省“百千万工程”考核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差异化安排指标。三是拓宽资金渠道抓保障。2024—2025年省财政安排8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有关县(市、区)建立“城乡统筹、供排一体”建管养机制。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农污领域新增政策性授信206.7亿元,有关县(市、区)获批政策性开发性贷款27.42亿元,确保“事有人管、钱有保障”。
细化指导,推动资源化利用政策落地落实。积极推进政策宣贯、技术指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细化政策要求。制定《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细则(试行)》,率先贯彻国家“三基本”评价要求,将适用范围细化到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和人口相对密集(超过200人)但具备足够环境消纳能力的两类村庄或聚落片。制定三种利用场景七种应用方式的“技术点”“流程图”,明确饮用水源保护区、人员接触、直接还田、防渗防倒灌等风险隐患清单,方便基层干部群众运用。在此基础上,印发《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认定标准》及系列提醒函,强调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进一步明确有效管控、土地渗滤、明沟改暗渠等利用方式利用环节的技术要点。要求资源化利用项目衔接改厕成果,突出分片分类灵活开展消纳,做到非必要不建需用电的一体化设施,减少不必要的管网建设。据统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成本和周期均比建设设施减少一半以上,运维费用大幅降低。二是积极创新方式。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形成翁源县“大网变小网,大站变小站,有电变无电”、信宜市暗渠化改造节约建设成本、饶平县多个风水塘联合消纳、河源市ENO强化预处理等符合当地需求的利用方式,提高建管效能。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多批次基层培训班,制作政策百问百答、宣传一张图、技术短视频,广泛宣讲政策利好,引导干部群众关注支持。在具体建设中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利用“夜话会”“微信群”征集群众对设计方案、建设进展的意见。鼓励有条件的村通过农民工匠建设、村集体监理、村民随手拍等方式强化群众参与。
实化管理,抓好资源化利用项目闭环实施。坚持把好设计关、施工关、验收关,确保项目建管质量。一是抓好前期工作。每年组织各县(市、区)自下而上制定“一村一策”治理台账,明确项目地址、常住人口、治理模式、投资估算、建设时间等信息。省、市组织技术专家严格审核台账科学性、合理性,降低建管投入。经审核优化,2025年新建项目总投资需求降低38.98亿元。二是加强建设监督。省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抽查机制,加强日常排查。发现问题通过平台督促整改,闭环管理。三是严格成效评估。采取平台全覆盖初审和专家实地抽查方式评估成效。在平台初审阶段开发逻辑筛查小工具,自动预警风险项目。坚持将群众意见作为核心评价标准之一,注意发挥生态环境领域专家作用,提高公平性、科学性。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