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把技术支撑作为农村厕所革命的生命线,围绕“技术适用、质量可靠、管护简便、群众满意”目标,以破解瓶颈、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为主线,逐步形成“体系、标准、基地、专利、平台”五位一体的技术支撑格局。
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技术落地“不断线”。机构全链条健全。2018年机构改革中,省、市、县三级保留或单设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机构,成为厕所革命重要的技术支撑力量,实现14个市州和90%以上县区全覆盖,做到有机构管事。包联到人责任闭环。实行“省级包市州、市级包县区、县级包行政村”三级技术包联责任制,把改厕技术责任压实到人头。年度方案量化到点。每年编制印发省级年度实施方案,量化目标任务、技术路线、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形成“省级统筹、市级培训、县级落实”的闭环管理。
开展水旱两宜技术模式攻关,做到“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水厕“四难”破冰。针对冬季冻胀、供水不稳、冲厕费水、清掏频繁四大痛点,通过“深埋化粪池+防臭阀”“储水桶防冻”等组合技术,用水量下降40%,清掏周期延长1倍以上。旱厕“三难”破解。围绕臭味大、粪便暴露、粪污无害化处理效果不好三大难题,集成“大口径排气管+无动力风帽”“覆土框+盖板+密封门”“二次堆沤还田”等技术路线,实现无蝇蛆、无臭气、无害化。模式清单定型。全省五大片区连续多年进行对比试验,持续优化、迭代升级,最终形成5种主推技术模式清单,并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农民按图施工即可一次达标。
打造技术实训基地和专家队伍,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地到片。在沿黄片区(临洮县)、陇东陇中片区(静宁县)示范建成两处厕所革命标准化建设实训基地,集中展示3种水厕、2种旱厕、厕所粪污收集处理等实物剖面“沙盘”,实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专家到村。遴选技术支撑单位、省内高校、企业及基层“土专家”组建省级厕所革命技术指导组,建立“专家+基地+农户”巡回指导机制,将改厕实用技术送到基层、送到改厕农户家中。培训到人。省级每年举办厕所革命现场观摩培训会,市县两级依托基地轮训乡镇负责人、技术骨干、改厕技工、改厕农户,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超过300万人次,确保“村村都有技术明白人”,“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开工”。
强化技术专利和标准供给,形成“甘肃方案”。专利技术支撑。围绕旱厕积肥、便器防臭、粪污转运三大环节,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其中2项为发明专利,实现核心部件“甘肃造”。标准体系配套。颁布实施《农村单罐直通式和积肥式户用卫生旱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防冻节水型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技术规范》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填补了高寒干旱地区改厕标准空白,让全省改厕有据可依。图集手册跟进。配套编制《甘肃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技术要点挂图》《甘肃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日常使用维护挂图》“甘肃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技术教学片”“甘肃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典型模式3D模型”,发放到村到户,按图施工、按册管护,提升建管质量。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