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县 土壤普查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时间:2025-09-11 14:20:2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同心县的黄土高原沟壑间,土壤普查正悄然重塑农业发展格局。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同心县常年面临“十年九旱”的自然挑战,传统农业长期困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近年来,同心县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三普”)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精准土壤数据为“导航仪”,在小杂粮种植、富硒农产品培育、节水农业推广等领域打出“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数据驱动、精准赋能”的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数据绘就“作战图”,破解旱区种植“两难”困局。长期以来,同心县当地农户对土壤肥力、耐旱性等核心指标缺乏科学认知,种植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种什么不赚钱、怎么种不高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土壤三普的开展,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金钥匙”。2023年起,同心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踏遍12个乡镇的山峁沟壑,完成1662个样点的采集与检测,构建起涵盖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全氮等指标的数据库,形成土壤的“体检报告”。基于数据库分析,发现预旺镇、马高庄乡等6个乡镇的丘陵坡地虽降水较少,但土壤保水能力较强、有机质含量适中,尤其适合谷子、荞麦等抗旱小杂粮生长。2024年,这6个乡镇的小杂粮适种总面积达到43.78万亩。其中,马高庄乡引进的“张杂谷19号”谷子品种,因契合当地土壤的钾元素含量特征,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9%;预旺镇推广种植“信农1号”,在春旱情况下仍实现亩产120公斤。据测算,2024年全县小杂粮总产量3.58万吨,带动主产区农民亩均增收130元。

  深挖“富硒基因”,让“土特产”卖出好价钱。在同心县下马关镇的硒砂瓜种植基地,2025年第一茬果产量每亩2800公斤,果品品质优,糖度计显示14.2%,远超去年的12.3%。这一变化的背后,基于土壤三普对富硒土壤资源的深度挖掘。在土壤三普中,同心县首次将“全硒含量”列为特色必检指标。数据显示,下马关镇、韦州镇的部分区域土壤每公斤硒含量达0.4~0.54毫克,且兼具“砂壤土+低盐碱”特征,是培育高品质富硒农产品的理想区域。基于此,下马关镇、韦州镇等地依据土壤墒情数据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精准控制氮磷钾配比;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组合技术防控病虫害,确保农产品绿色富硒。

  节水技术“精准滴灌”,破解“缺水与增产”矛盾。全县年均降水量仅270毫米,而农业用水占比超70%,存在“资源型缺水”与“稳产增粮”的矛盾。土壤三普中获取的土壤类型、质地、容重等数据,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东部旱作区的下马关镇以砂壤土为主,保水性差,需高频次少量补水。“膜下滴灌+测墒补灌”技术模式的推广,成为节水增效的关键。在预旺镇的玉米种植示范田,黑色地膜覆盖减少了80%的蒸发量,滴灌带则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配合墒情监测数据,实现缺多少补多少。数据显示,推广该技术模式后,同心县东部旱作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2提升至0.68,每亩节水40%~50%。

  从“看天吃饭”到“知土种植”,从“经验农业”到“数据农业”,同心县以土壤三普为契机,让每一寸土地的潜力都得到科学释放。如今,一幅“数据赋能、特色兴农”的画卷正在旱作农业区徐徐展开。未来,随着土壤数据与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同心县将探索更多“土办法”与“新科技”结合的路径,让干旱带的田野持续焕发新活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