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研习教育 保护传承农耕文明
时间:2025-09-11 14:12:2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郭迪 周峰 侯昊天 字号:【

  我国农耕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经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涵盖3000多个行政村。我国保有世界上最大的古村落建筑群,已认定8000多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数以万计的农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在乡村已建成了2000多个各类农耕主题博物馆、展示馆、村史馆、研学馆等文化空间。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积淀出丰富的思想智慧、人文成果和生产生活经验,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认知常识中。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重农、知农、惜农、爱农、护农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共识,需要抓小抓常。

  面向中小学开展体系化农耕劳动研习教育,将思政课、德育课、美育课、劳动课搬到田野乡村,符合现代教育立德树人基本规律和政策导向,能够更有效地守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更充分地发挥出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功能,同时有潜力为农村新增千亿级消费、盘活千亿级沉淀资产和促进千亿级资金投入,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农耕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在传统社会,农耕教育是中国人的必修课。春夏秋冬有农事节庆相伴,大事小情有家规家风教诲,生老病死有人情礼俗来往,潜移默化地把生物人改造为承担家国责任的社会人、继承优良传统的文化人。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农耕教育的六堂必修课。

  农史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中华农耕文明在工业革命前长期领先世界,而且是技艺、制度、经济、社会、人文、思想等多层面全方位的领先。农史、村志凝聚着普通人的奋斗和奉献,是了解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本地风物、地道土产、特色美食、人文典故最能寄托乡愁乡情,是青少年触摸家乡脉搏、感知文化肌理的重要纽带。乡土教育能够增进对家乡的认知认同和眷恋热爱,夯实爱党爱国的情感根基。

  耕读教育养成敦厚品性。春种秋收包含着复合种养、生物防治等农耕生产技术知识体系和技艺,在躬耕实践中感悟传统思想智慧,“劳其体肤、苦其心志”能够传承传统美德,培育坚韧、质朴、宽容等优良品行。

  农趣教育深悟生态伦理。诗词、曲艺、书画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艺术,赋予山水林田湖草沙、稻麦果菜鱼畜茶情感和诗意,彰显中华民族以自然为导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传承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勤俭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成由勤俭破由奢”是中华民族对兴衰存亡的认知。勤俭持家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乡村生活礼仪、家风家训、手工技艺中体现最为突出,传递和培育“业精于勤”“节俭办一切事”的理念。

  礼俗教育培育集体精神。守望相助,患难相恤,是聚落而居的精髓。乡村祈福、敬老、社火、庙会、庆丰收等集体性的民俗节庆活动,起到了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的作用,有助于从小树牢公共意识、合作理念和集体精神。

  当前开展农耕教育的探索实践

  从教育规律、农村条件、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看,农耕教育都具备广泛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普遍推开的价值潜力值得深入挖掘。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在农耕教育上开展了许多实践探索,值得深入总结、应用推广。

  村校共建合作。部分地区推动学校与乡村共建农耕教育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到乡村扶犁耕种、辨识五谷,体验乡村文化和农耕生活。如福建省平潭县敖东中心小学与仙霞村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稻田研学、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重庆市永川区景圣中学通过与五间镇西瓜种植地、刘安恭故居等共建实践课堂,打造“田野间的思政课”。

  建设实践空间。一些地区建立了集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耕教育实践场所。如北京市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每年接待学生团体超10万人次,受到了社会欢迎。湖南省岳阳县黄秀农耕文化园陈列500余件传统农具、农耕作品,为学生提供犁田、插秧、收割、晒谷、采摘、种菜等实践活动。

  开发研学项目。有的地区依托农耕资源,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设计开发研学活动。如天津市大贾庄村开发“1+6+N”课程体系,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根据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农业、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和红色教育六大主题设计个性化研学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收益。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良田宝贝嘉年华”活动,开创“博物馆+研学”新模式,吸引超万人次参与。

  弘扬农耕礼俗。部分地区结合实际围绕农民丰收节、农业文化遗产日等开展农耕主题节庆活动,培育保护传承文化自觉。如浙江省遂昌县淤溪村举办“班春劝农”典礼,包含祭春、鞭春、开春三个部分,当地学校组织学生现场观古老仪式、参与乐舞告祭表演,切实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山西省石楼县第七小学在车家坡村举办“一起趣农耕”活动,学习“五谷辨识”“种子分类”“幼苗鉴别”“农具演变”知识,化身“小农夫”体验传统农事。

  据初步测算,全国共有近20万所中小学校,1.8亿在校生,加上学龄前儿童超过2亿。如果村庄与学校普遍建立共建关系,成为学校定点农耕教育实践课堂,按照每人每学期到村庄接受2~3天农耕教育,吃住、手工制作、田间实践、文创产品等消费,可为5万个行政村带来1000亿元新增在地消费。农耕教育实践课堂可优先选在脱贫村,有利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带来基础性稳定客源,带动乡村文旅产业稳健发展。

  完善农耕教育机制的政策建议

  村校共建推广农耕教育,工作切口小、措施实,不仅是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创新举措,更是持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能够实现一举多得的政策效应。这项工作涉及历史文化、农业生产、思想建设、教育科学等多个领域,学科内容深度交叉,需要农业农村、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目前的理论储备、实践创新、管理经验还比较薄弱,应未雨绸缪,做好战略性、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储备,加强与教育部门协同配合,大力推动农耕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框架,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传承提升发展中华农耕文明。

  加强对农耕文化的研究阐释。开展农耕文化资源调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思想内涵,系统梳理和提炼其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产生活智慧等。深入总结提炼归纳各地农耕教育的实践做法,结合中小学生教育特点,形成农耕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

  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时节和产业特色,结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农耕教育课程体系,覆盖全学段,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重点内容,既要有户外的农事劳动课、文艺研习、民俗体验、村庄建设,也要有室内的手工制作、交流研讨。农耕教育与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多学科有机融合,通过采集、观测、调查等方式强化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建立农耕教育安全标准。结合乡村实际特点,制定全面、细致的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建筑安全、交通安全、活动组织安全等多个方面形成制度规范,提供专业的指导和防护设备,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安全开展农耕教育活动。

  挖掘农耕教育消费潜力。深入发掘乡村文化资源,聚焦文化传承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消费场景,如将乡土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实用性和艺术性兼顾的文创产品;就地取材开展剪纸、编织、陶艺、酿造等传统乡村技艺体验;举办民俗节庆、文艺展示、展览等文化活动,打造书吧、咖啡馆等时尚消费空间等。打通村校、村社消费渠道,开拓假期亲子游、家庭游,融入学校、社区农产品供应链。

  开展试点探索工作。发挥农业农村部门所属博物馆、实验站等条件优势,开发特色农耕教育课程和项目,与地方区县教育部门开展合作试点,共同制定农耕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与学校结对共建,为推动农耕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