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好脉 产业添动能——国家科技特派团在重庆市彭水县、酉阳县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时间:2025-09-11 14:17:2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贝贝 字号:【

  初秋时节,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铜锣村的红薯基地里绿浪翻涌,青翠的薯叶在微风中舒展。“这11个红薯大棚都是在傅老师的指导下建的,里面全是高产的好苗子。”村民口中的“傅老师”,正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科技特派团彭水团成员傅玉凡。

  为了让技术真正在泥土里扎根,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蹲点田间、走访农户,精准把脉生产中的痛点和难点,成为农民心中的技术引路人。据了解,自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选派科技特派团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工作,其中服务于彭水和酉阳的科技特派团专家达40余人。近日,记者跟随科技特派团的脚步,深入彭水、酉阳了解农业专家有效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故事。

  引优品种

  装上发展“新引擎”

  深处武陵山腹地的彭水县,群山环抱、水系众多。得益于独特的环境,彭水出产的红薯品质好、淀粉含量高,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位居全国前列。

  提升当地红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质品种是核心引擎。为了让红薯品质“更上一层楼”,彭水科技特派团甘薯产业组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郁山、新田等乡镇开展了淀粉型、鲜食型、菜用型甘薯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一批如“渝薯27”“万薯18”“济薯26”的优良新品种,在试验中脱颖而出,为全县甘薯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崭新的科技“芯片”。

  “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以优质红薯为原料制成的晶丝苕粉,如今已成为重庆火锅不可或缺的特色食材。当晶丝苕粉的柔韧遇上重庆火锅的热烈,二者便成就了一段舌尖上的绝妙邂逅。正是这种极高的适配性,极大地推动了彭水晶丝苕粉产业的迅速发展。

  走进彭水县旺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负责人罗小霞拿起晾晒架上晶莹剔透的苕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田间的鲜薯一斤只能卖几毛钱,而加工成口感软糯的苕粉后,一斤可卖到十几元。去年,我们合作社将收购的600多吨红薯加工成了80吨晶丝苕粉,年销售额突破了200万元!”罗小霞的成功实践,生动展现了红薯产业强劲的富民带动效应。

  一颗“小红薯”,正逐渐成为支撑彭水乡村振兴的“大产业”。2024年,该县红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亿元,带动近10万薯农增收致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同处武陵山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则锚定蔬菜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酉阳科技特派团蔬菜组积极在多个乡镇推广蔬菜新品种,示范种植面积达2万亩。其中,经过科学筛选的优质青菜头品种,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给农户挑选最适宜的青菜头品种,科技特派团的专家分析了苍岭镇、双泉乡等地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状况,确保所选品种能够充分适应当地环境。

  “通过对比试种效果,我们发现‘渝早100’青菜头不仅生长周期短,能提早上市,而且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现在已经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首选品种。”科技特派团彭水团团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辣椒研究室主任黄启中介绍。

  建强基地

  筑好产业“孵化器”

  酉阳县泔溪镇太平村的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里,数十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蔬菜一片葱郁,长势喜人。

  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坚实支撑。“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引进了‘加长6号’线椒新品种,并学会了越冬病毒防治和整枝增密技术,解决了过去品种老化、产量不稳的难题。”基地负责人高强茂弯腰轻轻拨开翠绿的辣椒叶说。

  作为太平村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高强茂通过规模化种植辣椒、西红柿等多种蔬菜,实现了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距离蔬菜基地仅几百米处,翠绿的油茶幼苗舒展新叶,沿着山坡绵延生长。这片2300余亩的油茶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良种油茶育苗基地之一。

  有1500年油茶种植历史的酉阳县,过去因产业缺乏整合,产值偏低。“酉阳科技特派团油茶产业组以长林等多个系列品种为对照,进行系统性筛选,着力培育出了武陵山高海拔地区油茶适应性品种,把油茶种植适宜海拔上限从800米提高到1200米,突破了油茶产业发展用地瓶颈。这片基地正是科技兴农的强烈印证。”酉阳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年产值达3.21亿元。

  科技的力量不仅在山地延伸,也在平坦的现代化育苗棚中显现。走进酉阳县重庆首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大棚内数千个白色泡沫育苗盘整齐排列在水面上,每个孔穴中都孕育着生机勃勃的辣椒幼苗。

  公司负责人黄世春轻轻托起一株嫩苗说:“这套‘漂浮育苗’技术可不一般,相比传统土培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节水,成活率也更高。建这50多亩大棚时,从品种选择到水肥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科技特派团的专家全程指导。”

  做响品牌

  打造市场“通行证”

  在酉阳县宜居乡建田村,漫山遍野的生态茶林宛如一幅青翠画卷。在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酉阳县酉馨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冉金成经营着50亩生态茶园。

  “好茶也怕山路远。”作为茶艺非遗传人,冉金成一直希望将酉阳的好茶推出深山,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了解到冉金成的困扰后,酉阳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不仅为茶叶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品牌包装,还积极推荐冉金成参加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重庆市第六届斗茶大赛上,酉馨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脱颖而出,获得了“重庆好茶”的称号,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真正实现‘山的价值’,发挥‘绿的优势’,我们指导茶农构建‘专家帮扶+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母子品牌矩阵。”黄启中表示这一品牌战略的实施,正在为酉阳茶叶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样因打造品牌而蓬勃发展的还有榨菜产业。为深入挖掘酉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农产品特质,专家们积极对接众益农品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企业,从产品到品牌提供全方位指导,成功协助打造出“酉一碟”“青弘翔”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榨菜品牌,让传统农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特色发展空间。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1年,“酉一碟”榨菜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农产品品牌;2023年,酉阳榨菜作为“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旗下的首批子品牌在各大平台亮相。

  培育人才

  组建乡村“智囊团”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持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彭水、酉阳科技特派团在帮扶中聚焦技术赋能与本土孵化,将先进的理念、技术、模式直接输送到了田间地头。

  走进彭水县高古镇庞柚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整齐的生态猪舍映入眼帘。自动喂养、智能温控……这些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一改传统的养猪模式,将养殖变得智能化、数字化。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景,合作社负责人冉茂秀感慨道:“我们养猪场非常缺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好在科技特派团的专家经常来指导,手把手帮我们培养技术骨干。现在工人干活有了标准,沟通顺畅多了,合作社的发展也步入了正轨。”

  冉茂秀前期面临的困境,在彭水县并非个例,它折射出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上的普遍问题。为此,彭水科技特派团深入对接产业需求,开展精准帮扶,如甘薯产业组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并依托乡村振兴科技培训班、产业大会等载体开展技术帮扶,累计培训500余人次,为彭水甘薯产业的技术革新与人才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酉阳科技特派团则创新推行“一带二”示范带动模式,即由一名专家带领一名学徒式助理员和至少一名本土技术人才。据介绍,该团已累计举办培训120场,覆盖技术人员、种养户等1500余人次,切实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从彭水县的薯田到酉阳县的茶园,从蔬菜大棚的科技升级到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科技特派团足迹所至,留下了可见的丰收、可感的温度、可及的振兴动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