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基于对湖北省沙洋县的调研
时间:2025-09-11 14:13:1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周凌祥 徐悦清 贺勇 胡伟杰 字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被誉为“中国菜籽油之乡”的湖北省沙洋县,依托油菜种植优势,打造以“一壶油”为重点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相融合的跨越。但沙洋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打破制约沙洋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基于此,荆门乡村振兴学院深入沙洋县开展实地调研,对沙洋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沙洋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发展现状

  油菜种植基础雄厚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沙洋县地处鄂中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匹配良好,满足油菜全生育期需求。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障。此外,县域耕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质地适中,保水保肥性能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整体呈酸性至微酸性。这些土壤特性使沙洋成为长江流域最适宜油菜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区域之一。

  农业生产基础完善。沙洋全县耕地质量整体优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此外,沙洋县通过科技育种、机械化革新、社会化服务改革实现高油酸油菜产业升级,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通过推广“五统一分”模式,沙洋县成功创建高油酸油菜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方12个,打造400亩以上连片种植标准化订单基地35个,极大提高了沙洋县油菜生产的质效。

  种质资源繁育领先。沙洋县油菜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沙洋县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深度合作,设立油菜科技小院,累计建设高油酸油菜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种植示范区,成功研发出“华油杂320”“华油杂315”“华油杂2133”等6个高油酸油菜品种,每年可制种15万斤。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沙洋县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实施种植端每亩150元的物资补贴及收购端每斤0.66元的加价政策,有效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目前,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已达80.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菜生产基地。

  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沙洋县通过实施涵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及科技创新平台等领域的32个重点项目,并引导荆品油脂、弘瀚科技、环星油脂三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与产能释放,全县油菜籽年加工能力从2023年的30万吨提升至目前的45万吨。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沙洋油菜产业已突破单一油用局限,并在其基础上充分挖掘菜用、花用、蜜用、饲用、肥用等多元价值。其中,在菜用与蜜用领域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依托绿悠缘家庭农场、荆明养蜂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发展菜用油菜种植2000余亩,年产菜薹500余吨,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年产油菜花蜜3500吨,吸引超过50家蜂产品加工主体开发花茶、花饼等特色产品,年综合产值超亿元。

  农文旅融合加速推进

  节事平台驱动招商引资。自2008年起,沙洋县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七届油菜花旅游节。依托连片油菜花海景观形成的品牌效应,沙洋县将节事活动打造为重要招商平台。2025年,节会开幕式现场签约项目24个,协议投资总额达194.18亿元,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投资吸引力。

  节事拉动文旅产业发展。2025年湖北省第四届油菜花节在沙洋举办期间,共吸引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20亿元。节事的长效带动作用显著,景区内农家乐数量从2008年的30家增长至目前的200余家,年均营业收入普遍超过6万元。同时,围绕核心旅游资源,沙洋县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系统规划了包括五洋线生态农业观光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在内的8条精品赏花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了文旅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

  发展困境

  种植环节协调不足

  存在茬口衔接矛盾。油菜收获期与水稻插秧期高度重叠,传统油菜在5月中旬收获,而水稻需在5月下旬前完成插秧。若油菜延迟收获,将压缩水稻生长期,导致减产。短暂的农田翻耕窗口期使得农民面临“抢收抢种”压力,人力以及农机协调困难,影响农民油菜种植意愿。

  存在秸秆处理问题。油菜秸秆传统处理方式如焚烧、堆积等,污染环境且浪费资源。尽管沙洋县鼓励秸秆“五料化”利用,但沙洋所在丘陵地带机械化收集秸秆难度大,收储运成本高于平原地区。秸秆的有效收割高度依赖农业机械作业,这直接增加了油菜种植的综合生产成本;若技术不当,如粉碎粒度大、翻埋深度不足,会导致秸秆架空土壤,影响下季作物出苗。

  加工环节深度不够

  深加工能力不足。尽管沙洋县多数油脂生产企业已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升级,但在核心加工技术上仍普遍依赖传统模式。部分龙头企业的主导生产线依然采用“高温压榨-浸出-精炼”这一传统热加工工艺体系。相较于先进的低温压榨等精深加工工艺,该工艺在加工过程中易导致热敏性营养素的降解,生物活性物质保留率显著偏低,影响产品品质。

  高附加值产品缺失。目前,沙洋油脂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高度集中于初级压榨食用油,对具有高市场价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研发近乎空白,如应用于医药领域的药用级油酸、用于化妆品行业的植物甾醇等。此外,对于油菜花粉多糖、菜籽多酚等的提取与利用技术,尚未有企业进行实质性研发。

  销售环节品牌不响

  品牌认知度低。沙洋县菜籽油品牌如“荆喜”“农谷壹号”等仅在湖北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相比橄榄油等成熟品类,沙洋县特色产品高油酸菜籽油的“健康油”定位未有效渗透市场,导致溢价能力弱,销量低迷,品牌认可度不高。

  品牌体系混同。沙洋地区虽已注册“荆喜”“荆星”等共计11个菜籽油品牌,但存在品牌定位模糊,产品特性高度相似的问题,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整体削弱了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农文旅融合不深

  旅游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沙洋虽拥有万亩花海,但缺乏文化载体支撑,其景观以平原花田为主,未与荆楚民居、楚文化符号有效结合。另外,在油菜花节策划当中,未能充分利用沙洋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沙洋拥有十番锣鼓、汉江硪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节事活动当中未设计非遗文化展演及互动体验,使得油菜花旅游节呈现同质化倾向,缺乏鲜明的地域文化辨识度。

  旅游产品形态不够丰富。现有旅游活动高度集中于花季期间的静态观景,如观景台拍照、花海漫步等,缺乏精心规划的差异化观景动线、主题分区以及专业的解说导览系统,导致游览体验单一。此外,花海景观布局缺少艺术构思与鲜明的文化主题,深度体验环节缺乏,关联路线分散,旅游资源亟待整合。

  对策建议

  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价值

  着力提升就地还田技术。因地制宜,重点推广油菜秸秆粉碎匀铺、高效腐解加速及深翻掩埋等核心技术。通过应用“粉碎+免耕覆盖+腐熟剂”等组合模式,优化田间作业流程,有效提升秸秆腐解效率与养分还田精准度,提高农民还田意愿。

  拓展离田高值化利用途径。着力突破秸秆离田后的资源化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如生物质发电、固化成型燃料;原料化,如造纸、人造板材、生物基材料以及饲料化,如青贮、氨化、膨化等多元利用途径,充分挖掘秸秆资源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优化收储运网络布局。构建高效、低成本的秸秆收储运网络是支撑规模化利用的基础。需科学布局“村级标准化收储点+县级规模化收储转运中心”的两级网络架构,配套专业化收集、打捆、运输设备与服务,有效解决秸秆收集半径大、季节性强、运输成本高等瓶颈问题,为秸秆资源稳定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研发油菜精深加工产品

  突破精深加工技术瓶颈。重点围绕油菜籽中的高价值组分,如菜籽蛋白、多酚、植物固醇等,优化提取与纯化关键技术。改进加工工艺,最大限度保留生物活性成分;大力开发菜籽粕、菜籽皮及油脚等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利用途径,实现资源多元利用。

  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聚焦精深加工环节面临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引导并支持企业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参与核心技术研发。

  全面推动油菜产业品牌建设

  优化营销策略与内容。聚焦菜籽油的健康属性,通过系统展示油菜花海景观、现代化压榨工艺及烹饪场景,建立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联。在内容输出上,侧重科普油菜知识、创新菜谱及产地故事的高质量内容,构建品牌与用户的深度互动机制,提升品牌黏性与认同感。此外,可以推动高油酸菜籽油进入大型连锁商超的中高端粮油区,设立品牌专柜或堆头,有效提升品牌形象。

  策划大型品牌活动。持续擦亮“油菜花旅游节”名片,将其升级为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美食品鉴、产品展销、产业论坛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同时开展“健康用油科普行”,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进行菜籽油营养知识普及与健康用油理念宣导,同步塑造品牌的专业权威形象,提升社会公益价值。

  拓展宣传报道渠道。除了主动寻求与主流媒体合作以外,还应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与有影响力的美食、健康、旅游类博主进行合作推广,扩大沙洋油菜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深度挖掘并开发农文旅产品

  推动景观升级。通过主题化种植,打造多元艺术图案,结合地标性造型增强视觉吸引力;同时邀请艺术家利用油菜花田创作大型艺术作品,将其打造为兼具美学价值与传播效应的标志性文旅项目以及艺术事件。

  开展多元活动。加快对传统农耕节庆进行现代化升级,整合农耕实践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地方特色美食品鉴、创意文化市集、主题音乐表演、生态露营等元素,打造综合性文化嘉年华。在激活夜间经济方面,开发如田园灯光艺术装置、星空主题露营、特色花田夜市等夜间体验项目,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提升区域旅游消费潜力。探索发展低空观光经济,引入安全规范的低空飞行游览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设计深度体验项目。设计覆盖“秋播、冬管、春赏、夏收”全周期的参与式农事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脱粒等核心农业生产环节。此外,深度挖掘油菜种植历史文化、本土文化故事等资源,开发基于地方叙事的“沉浸式情景剧”或“主题剧本杀”项目,实现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的深度互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乡村振兴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