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
时间:2025-08-25 10:43:2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潘伟光 顾益康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文艺赋能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必然要求。浙江省近年来积极推动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实践,推动以文艺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农民农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主要路径与成效

  发挥“塑形”功能,让乡村文化形象“更美”。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造生态宜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文艺起到“锦上添花”作用。一是遵循乡村文化机理和乡村美学,塑造农村文化新形象。例如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农居房,通过艺术设计塑形,村落既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又有现代气息,诗意栖居的田园乡村成为代表乡村振兴的新形象。二是赋能乡村规划建设,增添乡村魅力。湖州市吴兴区通过文艺赋能,微改造、精提升将农家羊圈、老粮仓等废弃设施变身“漫画美术馆”“谷堆乡创空间”等网红场所;安吉县红庙村废弃矿坑设计植入文艺小品,开设“深蓝一号咖啡馆”,变成单日单店卖出8818杯的网红打卡地。三是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彰显古村落自然内在生态宜居之美。例如丽水市松阳县持续迭代“拯救老屋行动”,保护利用一大批看得见乡愁的村庄,古村落成为活态的乡村博物馆。

  发挥“铸魂”功能,让乡村文化气质“更醇”。一是文艺赋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各地重视村情村史、诗词歌赋、往圣先贤等故事挖掘,弘扬尊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二是文艺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用时代文学作品、传统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方式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三是文艺赋能培育了一批文艺特色村。青田县龙现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村,嘉兴市秀洲区胜丰的农民画村,杭州市临安区上田书法村,遂昌县黄泥岭音乐村,长兴县方一摄影村等艺术特色村点亮了乡村,文艺赋能让乡村文化气质更醇厚。

  发挥“提神”功能,让农民精神生活“更富”。一是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浙江“文艺星火赋美”工程不断向乡村延伸,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如作为全国乡村春晚“发源地”和“排头兵”的丽水市,积极推动乡村春晚向“村晚”转型,打造全地域、全时段的乡村文化盛宴,形成“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村晚”的浓厚氛围。二是文艺赋能提升农民文艺素养。湖州市开展村民艺术素养提升计划,组织国内知名艺术家或团队、文艺创客、“文艺两新”、“艺术乡建”带头人等各方力量,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三是文艺赋能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中心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打造嵊州越剧博物馆等一批乡村区域性文化地标。四是创建文化特派员队伍进乡村。2024年派出首批文化特派员1000名,每名特派员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任务。

  发挥“增值”功能,让文化产业带动农民收入“更高”。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产业进乡村,通过艺术作品创作、文化节庆活动、景观规划设计建设、旅游文创产品研发、非遗工坊体验等多种文艺手段,带动乡村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服务等的文化附加值,增添了强村富民的经济价值。例如,丽水市古堰画乡是中国“巴比松”画派的发源地,通过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核心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4325元增加至2024年5.39万元。

  当前面临的挑战

  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相对缺乏。总体人才数量少,兼有文艺专长、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本地乡土文艺人才缺乏。

  乡村文化领域投入亟待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领域设施以及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的投入较少,且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试点村。文化空间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社会投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少。

  村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部分艺术特色村镇过于依赖外生动力的发展模式,内生性特色村庄占比少,不少乡村未能建立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机制。

  “短平快”“同质化”问题仍然存在。个别干部缺乏对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政绩观,搞短平快的表面工程。一些地方忽视村庄差异性,工作缺少精心谋划,造成同质化等问题。

  相关对策建议

  强化规划先行,谋划新阶段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规划先行的重要经验,建议开展制定“十五五”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撑,强化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塑形、铸魂、提神、富民等重点任务,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市场、传统和现代等辩证关系,加快推进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文艺赋能和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特派员队伍作用。根据乡村多方面的需求特点,把文化特派员进一步培养成有专业特长、懂经营管理的文化复合型人才。在选派文化特派员上,拓宽渠道,适当招募热心公益的文化学者或艺术工作者,整合社会民间文艺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力量,鼓励驻村建工作室,带动非遗产业传承,提高村民文艺等素养。二是积极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三是积极利用高校文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师生力量。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在乡村设立工作站、实践基地等形式,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环节服务乡村的机制。四是培育引导农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CEO等乡村经营人才。开展乡村文化产业经营,做活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新篇章。

  打好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资金组合拳。一是各级财政增列预算。建议设立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种质资源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特色村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等项目支持,注重补助标准和资金补助效果,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探索长效建设机制。二是村集体经济每年适度安排用于文艺建设支出。把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作为村庄建设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列入村庄必要开支。三是招引社会投资投入乡村文化产业。优化乡村文化产业营商环境,引导社会投资进入乡村文旅项目、文化产业。四是鼓励社会慈善公益等人士捐赠资金设立文化公益基金。支持乡镇、村开展文艺展演、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村民文艺素养提升等事项。

  完善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形成工作闭环机制。一是构建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乡村文化振兴、现代文明等目标紧密结合,实现塑形、铸魂、提神、富民等具体目标,细化目标指标体系,做到可看、可感、可量化、可评价。二是构建更科学工作体系。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构建有效政策体系。围绕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进行倾斜,在财政、金融、保险政策上进行支持。四是构建合理评价和推广体系。制定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分类评价办法,开展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村镇评比,选树先进典型,推广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模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23BGL20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