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艺术介入唤醒乡土文化基因
时间:2025-08-25 10:42:5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 李春奎 字号:【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把文化艺术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组织和市场赋能为抓手,深度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巴渝乡土文化,通过艺术介入,唤醒乡土文化基因,形神兼备打造巴渝和美乡村。2024年,全市派驻乡村振兴文化、艺术指导员和辅导员2000余名,开展群众性乡村文艺活动120多万场次,惠及农村居民约800万人次,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达39%。

  搭建平台

  一盘棋整合资源直达基层

  充分发挥组织、体制优势,将“文艺赋美乡村”摆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突出位置,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搭建平台,促进文化资源、下乡服务、项目资金“三下沉”。

  夯实市级工作专班,把各方力量“统起来”。坚持多方协同、集成联动,市委农办牵头,联合宣传、文旅、文联、广电等部门,不断优化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专班工作机制,整合行业部门、学院站所、社会团体等力量,把“文艺赋美乡村”纳入乡村文化振兴、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川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连续5年将“三师一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为乡村服务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形成市级政策引导、高校院团组团下乡、专家村庄结对帮扶的联动贯通机制。研究出台《重庆市农民参与乡村建设若干举措》等,充分组织农民、发动群众、激励居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组建高校院团联盟,把赋能平台“搭起来”。坚持公益属性、共建共享,倡议支持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等20多个机构组建乡村建设联盟。探索实践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校地共建共享机制、陪伴式辅导服务机制,促进人才、智力、项目、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下沉。目前,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43名专家和500余名专业人才组建“文艺赋美乡村”专家组、服务队。

  创新政策资金支持,把基层文艺工作室“建起来”。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支持推动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政策相结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合作机制。累计落实专项补助资金3500万元,支持在38个涉农区县设立美育创作基地、乡村艺创工作站等210多家机构,覆盖率达95%。同时,建立支持项目“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落实”工作机制,强化涉农整合资金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中的使用效能和规范管理。

  创新实践

  突出特色谋划农文旅融合

  各区县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文化历史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实际进行全域统筹谋划,以实施农文旅融合项目为抓手,聚点连线成面增强“文艺赋美乡村”影响力。

  挖掘特色资源,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各区县围绕田园景观、特色农产品、非遗手工艺、民俗节庆活动等乡土特色文化资源,指导镇、村差异化发展,打造了一批“花木村”“茶艺村”“非遗村”“写生村”“摄影村”“古村落”,避免千村一面。铜梁区深入挖掘“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册“铜梁火龙”商标,支持村(社区)组建火龙表演队伍,培养火龙表演人才近千名,常年在国内各大景区展演,实现文化演出年收入2000万余元,还多次赴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项目聚集资源,探索多元实现路径。城口县北屏镇连续4年投入鲁渝协作帮扶资金810万元,实施大木漆产业等重点项目5个;整合项目资金200余万元支持奖补群众打造“十坊百家千院”;撬动社会投资1000余万元投资“问山”项目。大足区雍熙镇整合传统村落项目资金700万元、美丽宜居项目资金1200万元,通过“川剧脸谱巷”“戏服工坊”等项目打造主题文化空间,抢修维护古戏楼建筑,建设川剧文化陈列馆、川剧民宿和茶馆等,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区。潼南区统筹全区“春晚”经费分拨街镇,将每年一次的“春晚”变成镇街轮流举办的常态,每隔半个月就有文化惠民“大篷车”送到家门口,做到“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

  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多渠道培育选树乡土文化能人,结合群众性文艺演出、田园农文旅融合项目等,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动力较强的乡村文化产业从业者、手艺人,就地在地现场教学,年均举办培训班500余期,培养乡村文化能人600名、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0名、民族手工艺技能传承人100名,打造一支由乡村文艺创作者、乡村文化传播者和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头人组成的本土人才队伍。同时,鼓励通过“荣誉村民”“乡土作家”“乡村CEO”等自主合作方式,促进城乡文化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綦江区建立“区版画院+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版画学校+农民版画村”的四级人才培训网络,在全区21个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4所中小学设立创作辅导点,开设版画特色教育课程,编辑出版《少儿版画》等乡土教材,定期开展版画培训、展览展示等活动,培育农民版画专兼职美术工作者30余人、创作骨干100余人、创作团队及产业研发团队6个,每年培训农民作者250余人。

  共建共享

  动员村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各村社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围绕“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这个关键,将文艺家和本土文化能人、专业技艺和乡土资源、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营造“文艺赋美乡村”落地生根的微环境,推动文化艺术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共建共赢。

  坚持“为民而兴”,发动农民当主角。以党建统领“院落微治理”,通过“院坝会”“小院+”等村民议事制度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沙坪坝区三河村建立“村集体+企业+农户+艺术家”四方合作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成功吸引30余位艺术家入驻,创造就业岗位320个,通过资源盘活,村集体资产增值超5000万元,其中“远山有窑”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巴南区鱼池村联合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村歌计划”发起人广泛调研村民意见,党员带头、村民支援,线上线下众筹经费,组织发动群众共创鱼池村歌《云上鱼池》。

  坚持联农带农,实现在地就地活化转化。深入探索村庄运营模式,梳理盘活乡村老屋、祠堂、渡槽、粮仓等闲置资产,将其转化为艺术空间或体验场所。北碚区东升村与西南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深度合作,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柳荫粮仓闲置场所变为农耕文化园、竹艺展示区、乡村书屋等特色景观;联合川美艺术家打造“稻香故园”稻田艺术展区,以浮雕、雕塑展现农耕历史,开辟生态艺术市集与研学写生新场景。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本土合作社或文旅运营公司,带动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促进文产互促共同繁荣。酉阳县何家岩村整合梯田、古寨、民族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采取“公司+基地+高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鼓励农民以房屋、传统技艺入股参与,高标准改造农家客房、厨房餐厅,培育书院、烤吧、会议中心等21种新业态,发展农家乐175家。2024年何家岩村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20万元。石柱县桥头镇6个村社连片组团发展,与42所川渝高等院校、3家艺术培训机构、3所中学达成合作协议,联农带农整合37家民宿、15家餐饮店、14家便利店,打造集写生、游学、摄影、影视、音乐、美育于一体,具有西部特色的桥头乡村艺术写生基地。2024年共接待艺术写生创作团体62批次、7.3万余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391万元,带动110户群众户均增收4.8万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