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区划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的简称,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布局。它是做好农村经济宏观决策前期综合论证的科学方法,也是组织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科学手段。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农业资源区划,形成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概览》《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等系列成果,为各地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气候、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变化和经济、技术的飞跃发展,40年前形成的农业资源区划成果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前期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区划调查。2025年《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研究,鼓励开展先行先试”。为此,笔者就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作如下探讨。
充分认识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0年前完成的农业资源区划是改革开放后集中大批专家学者,在开展大量资源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律形成的成果,对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布局和近几十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各种规划编制、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区划成果所依靠40多年前的相关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数据,现在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年开展区划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应用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组织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
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是适应气候等自然资源变化的客观需要。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首要的是自然再生产,因此农业资源区划首先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近40多年来,我国的气候资源变化明显,从气温变化看,全国年平均气温升高1.5℃(北京1998—2018年年均气温比1951—1980年高1.3℃),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增加485℃·d。气温升高,热量增加,直接影响种植作物物候变化,研究表明,山西、河北、陕西等地,一年两熟的界线1981年至2007年平均北扩了26公里;黑龙江的6个积温带都在北移,如第一积温带北移约有55公里。过去30年间,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中,向高纬度地区平均迁移了24.93公里,最大迁移距离为88.01公里。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由1980年315万亩,2021年增加至5800万亩左右。东北三省玉米种植界线向北扩158.3~285.8公里,种植面积由1985年6682.5万亩,增加到2022年约1.98亿亩。从降水变化看,近二十年西北中西部降水增加明显。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当地气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21年,当地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位于毛乌素沙地的陕西省榆林市等地年降水量已近400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促进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由2010年近300万亩,上升到2020年400万亩。从土地资源格局变化看,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19年与1996年对比,建设用地增加2.3亿亩,农用地总面积增加9.44亿亩。由于水热资源的变化,促进了荒漠变绿洲、黄土披绿装、耕地向北转,既导致土地利用、生物资源等区域格局发生变化,也推进气候带北扩,植被及种植作物打破原来区划格局。但新的区域界线应该划在哪里,才能满足各地适应这种变化而采取的因应对策,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
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是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40多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土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收紧,怎样高效利用资源确保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看,国际通行的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率标准为40%,而我国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明显偏高,超过了水资源正常开发利用的安全阈值,逼近甚至触及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极限。目前淮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已超过50%,黄河、海河及辽河流域高达70%以上,多数内陆河流域普遍超过80%。从耕地重心变化看,北方16个省份(京、津、晋、冀、蒙、辽、吉、黑、鲁、豫、陕、甘、宁、青、新、藏)耕地总面积占全国比例由1996年57%上升到2019年65%。国土三调显示,耕地面积净增加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5省(区)都在东北西北,特别是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从16.55%上升到23.37%。耕地重心持续北移怎样与水资源分布匹配,不同水资源供给区域如何调整作物布局,需要全面作出评价,划出高效利用的区域边界,科学确定区域对策,确保粮食安全。
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是满足城乡居民食物多样性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食物的需求已由40年前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多样转变。近二十年来,多样化、高品质的食物生产已呈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之势,特别是各地众多的土特产品开发,既有苹果、柑桔、梨、荔枝等水果,也有板栗、核桃、红枣等干果,还有山药、百合、火龙果等小宗产品,品种多、风味独特,特色产业如火如荼,既增加食物供给,也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全国茶叶、柑桔、猕猴桃种植面积分别为1701.6万亩、2258.55万亩、78.45万亩,2022年分别达到5089万亩、4493.7万亩、438万亩,茶叶扩大近3倍,柑桔扩大近1倍,猕猴桃扩大5.5倍多。这种大规模的扩张,导致非优势区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进而影响全产业效益。从各地实践看,土特产之所以风味独特,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生长的气候、土壤、生态等环境独特,摸清各类土特产生长区域特征,划定生产适宜区域,是保障城乡居民多样化食物和高品质产品需求的重要基础。
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资源,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原则。耕地的酸化、盐碱化等退化治理,污染耕地治理,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等原则推进节约高效用水,以种定养实现种养循环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条件,合理安排种养模式和耕作制度——这些农业绿色发展对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摸清底数、评价共性和差异性,进而划分不同区域,针对性施策。
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基础具备
开展农业资源区划必须摸清资源底数,然后从经济和技术层面实施资源利用评价,进而划出资源分区边界,提出不同区域资源利用对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198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农业区划工作的报告》,对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作了阶段性总结,并提出继续深入开展资源评价与监测等工作。近几年国家已部署了一些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当前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与区划具有一定的基础。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已开展。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在气候资源方面,国家气象部门在全国布局有气象站网点,实施了长期定位监测预报。2024年,中国气象局牵头启动了新一轮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安排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新疆、陕西等7省(自治区)的11个市(州)和7县试点。在水资源方面,2023年《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的通知》部署2024—2025年在全国开展调查,2026年完成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调查内容有:水域空间调查、水储存量调查、水资源量调查、水资源质量调查、年度变化调查和专题调查。在土地资源方面,一是近40年来已开展3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近一次是以2019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3次调查,不仅摸清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区域分布及结构布局,而且揭示了不同区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分布及变化趋势。自然资源部门每年还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二是开展农用地土壤普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部署2022—2025年开展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盐碱地)土壤普查,明确除对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价外,还要求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目前,土壤三普已全面完成了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等基础性任务,全国正在推进县、市、省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国家层面正在推进盐碱地、酸化耕地、黑土地、土特产品等土壤专题调查,全面摸清这些专题调查内容的区域布局、治理与发展对策等。
农业生产资源普查已开展。一是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部署2021—2024年开展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普查结果。国家林草局2019年启动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到2025年4月已有18个省(市、区)开展了草种质资源普查。二是全国农业普查,根据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每10年开展一次,普查内容涵盖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及大食物生产等。第四次农业普查将于2026年实施。三是农产品生产情况统计调查,国家统计部门每年都进行农业生产方面统计,对粮棉油糖果菜茶等种植产品种植面积、产量,猪牛羊禽等畜产品生产等都提供全面数据。
农业区域规划成果丰富。一是区域布局规划。进入21世纪,我国重点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工作,形成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功能区规划研究》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支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二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015年环境保护部下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划定结果也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功能区,城镇开发边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依据。三是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宗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糖料、柑桔、苹果、热带水果、茶叶等)从育繁种、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等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产业带,促进大宗产品区域化集聚和稳定发展。在小宗土特产品区域化建设方面,土特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特优产品、道地中药材等)区域品牌培育、品种选育、差异化生产,各地正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新技术支撑强劲。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有以计算机等为支撑的先进装备平台,可集成应用遥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数据采集分析,提升区划工作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还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整合、模型构建与算法优化,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业分区。最为关键的是有一批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专家和科技人才作为新一轮区划的坚强力量。
推进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的总体构想
上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是由国务院发文,由全国农业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本轮区划也应建立多部门联合推进机制,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管理相关的部门共同推进。首要的是需要组织技术力量,研究确定农业资源区划体系、构建农业资源区划的指标体系、选定区划技术路线与方法、开展区划试点等。
构建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体系。根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概览》,上一轮区划形成了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农业资源及部门区划、综合农业区划三类区划,在各类区划下又分若干一级和二级区划。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应该继承与创新结合,仍然保留三类区划,并突出农业资源及部门区划的调整,综合农业区划的创新,对于农业自然资源区划根据区域资源实际变化调整完善。农业自然资源区划仍然包括气候资源及区划、水资源及区划、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生物资源及区划4个一级区划,并根据最新的资源区域变化进行二级分类与区划完善。农业资源区划仍然保留栽培植物资源及区划、森林资源与林业区划、畜牧业资源与区划、渔业资源与区划4个一级区划,但对于栽培植物资源区划,可以根据40年来种植作物面积变化调整二级区划种类。比如,原来的“麻类作物”和“桑、柞树”是单列的2个三级区划,本轮区划可以合并为“桑麻作物”,而“果树”可以拆分出“柑桔”“苹果”和“其他水果”。农业综合区划则可以根据自然资源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重新研究区域划分指标体系和组合,创新综合区划划分方法,进而确定综合农业区划二级区划数量和名称,这是此轮农业资源区划的重点和难点。
构建各类农业资源区划指标体系。选定影响农业资源区划的指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分级是开展区划的基础和关键。农业资源区划指标选择应考虑5个原则:一是考虑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指标,比如气候区划,需选择≧10℃积温、降雨量、最冷月平均气温等来判断满足多样作物生长气候带;又比如作物区划,需选择极端最低气温来判断喜温作物北界;再比如土壤区划需考虑土壤酸碱性指标影响作物种类。二是考虑指标影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交叉重叠。比如植被区划中如果考虑了水热指标,就不再选垂直地带性的海拔、坡向等指标。三是考虑指标的长期稳定性,指标值不能易变。比如气候区划中的降雨量要选择多年平均的年降雨量,而不能选择某一年的极端值。又比如土壤养分区划不能选择速效养分指标。四是考虑指标组合体现区域内特征一致性和区域间差异性,在综合农业区划选择反映区域特征的自然、经济组合指标上尤其如此。五是考虑绿色发展指标选择。比如畜牧业区划要考虑畜禽粪污消纳与资源化利用指标,要与种植业区划衔接。各类区划指标需要分级的需与已出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衔接,以保障分级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研究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技术路线与方法。按照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需要推进的工作,设计出工作流程图,再根据工作流程图每个环节需要做的事,确定全链条推进的技术路线和各环节需要的技术方法,并且按照流程图各环节节点划分,分别制定技术规范。一是建立农业资源台账。这是开展新一轮区划的基础。收集各类已开展资源调查取得的基础数据和成果数据,以及各类农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等数据,多年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相关数据,并且根据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编制需要,查漏补缺对还没有开展调查的资源部署调查,建立起农业资源区划所需资源台账。二是构建资源区划各类指标体系。组织专家研究,科学构建影响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综合区划等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三是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根据所构建的资源区划指标,对现有资源利用及农业产业发展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区域划分指标及分级依据,确定划分指标组合与分区方法。四是开展各类资源区划方法研究与试验。根据各类资源指标数据属性(文字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区域划分的精准程度,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确定区划的技术方法,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完善。五是制定农业资源区划编制技术规程。将上述四方面工作具体操作步骤及操作要求、操作方法等,按照不同农业资源区划类型及编制环节,编制技术规程,以指导区划工作全面展开。
开展农业资源区划试点。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需要在新的技术手段支撑下,组织动员经济社会管理各方面力量开展,为确保推进过程顺利,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推进方式组织实施。因此,在技术路线设计完成后,可以分类、分级、分区开展试点,也可以选择省、市、县进行各类区划全推进的试点。不仅试点区划编制方法、技术等是否适用,还延伸试点新形成的区划成果应用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效果评价。通过试点完善技术路线和相关编制规范,确保技术路线科学可行,技术规范实用易操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