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壤上拱起“金粮仓”——江西省酸化耕地治理观察
时间:2025-08-25 10:41:1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雪亚 宋晓娜 字号:【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这句古训,道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根基的至理。土壤,这并不起眼的存在,默默承载着春华秋实,维系着“中国饭碗”的丰盈与安稳。

  江西,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2013年以来,江西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2年超过430亿斤。在赣鄱大地上,每一寸良田都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期许与重量。

  然而,重任在肩的江西,脚下的土地却正经受着考验:全省62.5%的耕地是先天偏酸的红壤,pH值小于5.5的强酸性耕地占比达80%以上,土地呈现“酸、板、黏、瘦”等特点。土壤的“亚健康”,如同卡在粮食产能与种植效益提升咽喉上的一根硬刺。

  调理红壤、治理酸化刻不容缓。“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耕地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筑牢大国粮仓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

  号角已吹响,行动见真章。江西省迅速反应,直击痛点,紧扣耕地要害,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因地施策,扎实推进酸化耕地治理。目前,全省耕地酸化趋势得到遏制,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69等,近3年累计提升0.12等;粮食产能亩均增加12公斤,实现了耕地保育与产能提升“齐头并进”、良性循环。

  谋局定策 统筹部署擘蓝图

  酸化耕地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保证治理成效,就要首先从源头入手,搞清酸化耕地成因,从中找到破题之法。

  “江西酸化耕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杨智钦说。从自然因素上来看,江西红壤耕地占比较高,红壤本身就是酸性土,加之江西降雨集中、雨量充沛,导致淋溶侵蚀加剧;从人为因素上看,江西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复种指数达1.5,相应氮肥施用量大,引起土壤氢离子含量逐步上升,进而导致土壤酸性加重。

  “治酸是江西省耕地治理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杨智钦补充道,“酸化加剧影响整体地力水平,尤其是土地保水保肥的能力减弱;而土壤养分流失又会进一步加重酸化,形成恶性循环。”

  早年间,为缓解土壤酸化导致的农作物低产、减产等问题,农民也曾经尝试通过在地里撒石灰等形式“自救”。但受成本等因素影响,这种“单打独斗”的方式收效有限。

  对此,江西意识到,治理酸化耕地,仅仅依靠民间自发行动和“治标”的措施远远不够,要开展全面系统的酸化耕地整治行动,从省级层面明方向、抓部署,制定“路线图”,坚持标本兼治,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抓紧抓实。

  江西迅速行动,统筹推动谋定治理思路。酸化耕地治理连续多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列入全省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纳入对市县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省农业农村厅多次专题研究酸化耕地治理路径与实施举措。同时,结合江西红壤占比高、基础地力差的省情实际,坚持红壤改良与产能提升协同推进,印发《关于加强红壤改良利用的指导意见》,开展红壤改良治理,持续改善红壤区农业生产条件。

  在实施上,江西确立了项目带动的工作路径。以持续推进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全省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精心谋划丘陵红壤开发利用项目等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样板田”,以点带面,引导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组织等参与耕地质量建设。

  “2023年,峡江县、贵溪市被列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就在两个县各自的项目实施区里,每千亩设立一个取样点,进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等的分析,相当于对耕地土壤进行一次体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何小林介绍,“项目实施后每年我们同样进行一次取土化验,以评估治酸成效。”

  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导,近年来,江西共投入中央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治理酸化耕地;投入省级财政4800万元,在全省18个农业县启动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创建;积极引导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到酸化耕地治理中来,惠及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共6万余人次,治理区耕地土壤pH值提高0.3个单位,有效推动酸化耕地治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

  从厘清症结到统筹推动再到项目布局,江西以系统思维擘画出一幅清晰的治酸蓝图,在破解土壤酸化难题、守护赣鄱粮仓的征程上,迈出坚实一步。

  靶向开方 因地施策提质效

  盛夏时节,在峡江县水边镇义桥村,种粮大户叶长春流转的千亩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稻穗金黄饱满、籽粒圆润,微风吹过,稻浪翻滚,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响。

  2018年,叶长春在水边镇流转了1500多亩地。站在田埂上,他陷入回忆:“最开始那两年,稻子长势不好,还容易得矮缩病;化肥越施越多,产量却一点也没增加。”

  作为种田的“老把式”,叶长春明白,问题就出在土壤的酸化上。但是怎么治理土壤酸化,叶长春犯了难。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农技专家来到田里,为他的土地精准把脉,开出“药方”。

  “叶长春的地属于有机质中等水平,但酸化问题比较严重,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决定采用石灰降酸、有机肥培肥、绿肥协调的培肥控酸技术模式。”何小林说。

  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收效很明显。叶长春感叹:“现在的田更好种了,水稻品质更高了,有人专门等着收我的稻谷,给我出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呢。”

  叶长春的经历是峡江县坚持因地制宜,开展酸化耕地治理的生动缩影。早在2020年,江西率先在峡江县南方双季稻区实施酸化耕地治理,为不同类型的酸化土壤“号脉开方”。2023年被列入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后,峡江县在水边镇、罗田镇、砚溪镇建立3个千亩项目区,构建起“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在治酸过程中,根据取土检测情况,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成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如针对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应用“石灰质物质改良剂+秸秆还田”增碳改酸技术;针对酸性较强的土壤采取石灰质碱性材料调酸和培肥提质综合技术,实现快速调酸和长期控酸。几年来,项目区酸化土壤pH值平均增加了0.3个单位,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由4.53提高到4.47,亩均粮食产能提升7%以上。

  在酸化耕地治理中,能否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范式”?江西农业大学老师陈秀龙说:“不同地块的土壤性状存在差别,因此,在治理中,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独有偶。同样作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贵溪市也深知因地施策的重要性,逐步探索出“一地一策”酸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和推广机制。

  如何找到最“对路”的技术模式?贵溪选择用试验说话。

  走进位于滨江镇江南村的酸化耕地治理田间试验综合示范区,放眼望去3.5亩的稻田被平均划分成62个小区,每个小区旁竖起一块蓝色的牌子,标明每个地块采用的技术模式,“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石灰(50千克/亩)”等字样赫然醒目。

  “这是我们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探索适合本地酸化耕地治理模式的一次尝试。”踩在试验田的路基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梁佳妮介绍,“目前我们主要聚焦生石灰精准施用、改酸培肥技术集成、不同土壤调理剂治酸效果三大类试验,每类试验都设置了不同的处理梯度,并保留未经任何处理的常规种植地块作为对照组。”

  “你看,跟施用了生石灰和有机肥的地块相比,常规处理的地块里水稻明显长得比较稀疏矮小。”指着相邻两块试验田,贵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董太福当场向记者展示治酸的重要性。“我们打算持续试验5年,验证每个模式到底能达到什么效果,筛选出与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更为经济、更为稳定的技术模式。”董太福表示。

  从田间“考场”的试验,到形成可推广的本地方案,贵溪在酸化耕地治理模式探索上一路稳扎稳打。目前,已筛选出“氮肥减量20%+叶面追肥+生石灰+有机肥+秸秆还田”“碱性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还田+秸秆还田”3种技术模式予以推广。

  治酸的成效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贵溪市项目区土壤平均pH值从2022年的5.01提高到2024年的5.47;从亩均粮食产能来看,实施项目区早稻单产较项目区未采取措施的对照组增幅11.3%,晚稻单产增幅11.2%;化肥利用率超过43%。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正是贵溪将“酸土”变“沃土”,让“粮袋子”更鼓、“生态账本”更绿的鲜活注脚。

  众擎易举 同耕沃野绘丰景

  酸化耕地治理既要利当前,更要谋长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单靠农民力量有限,仅凭政府推动也并非长久之计,关键还在于调动多方力量。”何小林的话道出破题关键。基于这一认识,江西迅速整合资源,一场由政府挂帅、科技赋能、企业助力、农民参与的酸化耕地治理“大会战”悄然推进。

  科技是贯穿这场“大会战”的驱动力。江西将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作为重要引擎,联合省科学院、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省红壤研究所等精锐力量,组建起酸化耕地治理骨干专家团队,落实专家包片服务指导机制,让技术力量直达田间地头,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

  如果说,在这场“大会战”中,政府是指挥部,那么,科研单位充当的就是智囊团的角色。指挥部和智囊团是如何协同作战的?陈秀龙所在单位承担着田间技术指导工作,他解释说:“政府负责项目的规划与统筹,科研团队负责提供技术方案、取土化验分析、动态跟踪成效等具体工作。”

  技术模式的落地,是确保治理成效的重要一环。江西深知此理,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佛山市铁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政府招标、企业投标的方式进入到贵溪市罗河镇酸化耕地治理项目之中的。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康杰星介绍:“公司负责4.1万亩耕地酸化治理工作,提供从方案设计到实施再到测产验收的全流程服务。按照每亩投入约130元的标准,通过‘碱性调理剂+有机肥+秸秆还田’的综合模式开展治理。”

  谈及项目实施是否顺利,康杰星坦言曾遇到过一些“小插曲”:“一开始,也有一些乡亲会不理解,害怕我们会伤了地、害了苗。”

  面对农户的疑虑,种植大户的率先示范成为破冰的关键。罗河镇新田村的姚浪波就是最早尝试酸化耕地治理的那批人。得知自己流转的千亩土地被纳入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区,姚浪波积极配合,通过撒石灰、碱性土壤调理剂和增施有机肥等手段,开展系统治理。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姚浪波感受颇深:“以前土壤板结得很明显,手扶拖拉机打三四遍地都打不烂,现在一遍就可以了。土壤有机质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也跟着往上涨。”他的成功实践,成了说服周边农户最有力的“广告”。

  农户是酸化耕地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为调动更多农户的积极性,峡江县、贵溪市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组织田间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治酸成效。峡江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廖建武说:“每次活动,农户之间的交流很踊跃,这种‘眼见为实’的示范效果还是不错的。”董太福则笑着说:“农民的眼睛‘尖’得很。很多人亲眼看到治酸后的土地收成明显提高,会主动来问我们要种子、要技术。”

  攥指成拳,合力致远。如今,在赣鄱大地,越来越多的“酸土”正“重生”为增产的“沃土”。2025年,峡江县、贵溪市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项目收官在即,但这并非江西治酸征程的终点。“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杨智钦表示,“未来,我们将着力探索建立酸化耕地治理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改良酸土的浓厚氛围,确保来之不易的成果能够得到巩固、深化、拓展,让更多土地焕发勃勃生机,让丰收的根基越扎越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