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共融 沃野新生——四川美院携手中国农大开展暑期联合工作营纪实
时间:2025-08-25 10:39:5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淼 字号:【

  盛夏的河北曲周,热浪翻滚,生机勃发。一场由农科艺联袂主演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这片土地上火热开展:刘庄科技小院的面包披上了“根系艺术”新装;前衙村的婶子们戴着设计感十足的草帽自信走秀;相公庄村的苹果细胞变身节气丝巾在网络平台热销……

  7月26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首届文旅艺术季暨四川美术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农艺共融·在地新生”联合工作营系列学术展演活动成功举办。7月7-26日,在曲周县大力支持下,两校40余名师生成立联合工作营(简称“工作营”),深入曲周科技小院、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等地展开了为期2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丰艺说·曲周故事”“丰艺品·曲周乡创”“丰艺集·曲周村晚”等七大行动,探寻艺术赋能乡村、学术激活文旅的创新模式,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育人新模式

  农艺交融铸魂扎根

  “曲周当年白茫茫,挖沟改土拼命干,庄稼苗苗全躺枪,苦啊!……科技小院新战场,00后们接力上,曲周绿色吨半粮,荣光!”在“丰艺集·曲周村晚”现场,工作营同学们表演的《改土治碱》三句半铿锵之声在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站回响。

  曲周,有着与中国农大五十余年的深厚情缘:从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院士扎根“治碱”,铸就“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到2009年张福锁院士在此创立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再到如今15个科技小院在曲周星罗棋布,一代代中国农大学子接续“把实验室搬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国农大党委副书记杨志认为:“工作营在曲周精神的引领下,通过‘跨校、跨地、跨学科’农科艺深度融合的社会实践,创新了实践育人的内涵与形式。”四川美院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曲周科技小院的长期实践,为艺术院校扎根乡土育人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中国农大与曲周半个世纪的合作模式,更是四川美院“开放办学”的生动教材。

  曲周,不仅是农科学子的试验田,还是青年创客的孵化器。7月26日,“丰艺潮·曲周创客”年度人物发布,其中就有刘庄科技小院在读博士生付山。“种粮增收难,我们就延长产业链。面粉流通慢,我们就做成面包!”付山手持新设计的吐司包装介绍,“这是四川美院师生结合小麦根系设计的,寓意国产小麦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据悉,此次工作营活动为刘庄科技小院研发的面包带来了上万订单。同日,“丰艺社·曲周共生”联合育人实践基地揭牌,开启了科艺融合、校地协同深化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结营仪式上,曲周县县长李冬晨结合自身经历,深情寄语青年人:“一次曲周行,一生曲周情”,期待更多人才扎根这片热土。

  美村新探索

  艺术赋能美好生活

  跟随工作营第七组设计的指示标识,记者步入“丰艺境·曲周栖居”前衙村,一幅包拯主题墙画引人驻足。从画中了解到,此地竟是包公断案的前衙门旧址。

  在“丰艺说·曲周创想”汇报中,工作营第二组团队表示在调研中发现曲周非遗宣传不足、儿童美育课程缺乏、公共空间装饰较少等问题。于是,“触摸四季的光——二十四节气非遗布贴画灯笼”艺术疗愈工作坊应运而生。工作营邀请科技小院国际留学生与本地儿童共同创作非遗布贴画灯笼,错落悬挂于村巷,用光影点亮非遗传承。

  灯艺不仅美化了乡村公共空间,还点亮了当地儿童的乡村生活。正如四川美院的学子杜芃达所说:“在孩子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静待文化自信花开。”

  不同于装扮乡村空间,工作营第六组则以曲周科技小院IP为核心,构思“曲周十三院”蓝图,把征集到的60个曲周故事绘入蓝图,打造“一村一院一世界”,将科技小院升级为文化剧场、研学课堂。“小院不仅是科技空间,更是乡村文化集成空间。让人们在快乐中了解未知,在审美中热爱科学。”第六组组长赵琳琳介绍。

  当农民参与其中,乡村的文化故事才能在创意的实践中生根发芽。工作营第三组以“循环共生”为主题,与当地农民携手挖掘小麦秸秆、废弃饲料袋等农业废弃物艺术价值,创作出拓染作品100余件、服装16套以及各类配饰30余件,这些都在“丰艺集·曲周村晚”中以走秀形式亮相。

  谈及工作营成果,四川美院导师唐艳着重介绍了乡村艺术疗愈实践:“我们设计了农民T台秀、编织技艺工作坊、沉浸式文化游园等活动,让农民参与其中,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并加深当地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跨界新创意

  融合发展注重实效

  7月26日,前衙科技小院“龙藤游艺”游园活动现场,一幅幅由孩子们用黏土制作的葡萄立体画悬挂在藤架两侧,风中摇曳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工作营以科技小院种植的葡萄为设计灵感,通过农科故事串联起整个活动,为后续小院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佘宗港表示。

  创意不仅能在科技小院里探索研学新路径,也能在实验室里挖掘新业态。在相公庄科技小院苹果园,工作营第四组把科学视角与艺术思维相结合,通过显微镜记录苹果细胞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微观变化,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叙事。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线上云展的视觉体验,更落地为可市场化的衍生产品——苹果细胞节气丝巾。目前,丝巾已在网络平台上线销售。第四组组长谭琬薪道出了背后的巧思:“我们以艺术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微观生命痕迹焕发新的商业价值。”

  不同于第四组的农业衍生品市场化运营,工作营第五组则创新性地整合资源,探寻当地“农作物废弃物+农民手艺”融合路径。他们与当地农民一同成立编织小队,用玉米皮等材料设计成兼具乡土韵味和现代美感的帽子、书包、扇子等产品。第五组组长冯亭亭畅想:“未来,可以通过‘学生设计赋能+农民手艺变现’的协作方式,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创品牌。”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支撑、艺术设计为增值手段,跨界创意延伸出无限可能。据悉,“丰艺品·曲周乡创”为曲周开发了“曲周精灵·丰丰”,曲周灯艺24品、曲周科技小院13潮晚、曲周草木染美育课程等文创和研学产品。

  当青年“创新”与乡土“厚重”相互滋养,当农科“严谨”与艺术“灵动”深度融合,当学生“创意”与产品“落地”双向奔赴,“丰艺”的种子正在“高校+县域”协同振兴的滋养下,于曲周田野上焕发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