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部署。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日前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方案》,坚决把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护好、建设好、利用好。为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建管护并重,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因地制宜分类别推进建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建设高标准农田需因地制宜。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上,各地要按照《方案》要求,以“一平两通三提升”(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推动农田基础设施提效能。同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
强化农田建设全流程管理。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质量管理。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严格验收环节质量控制,落实县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抽验程序。筑牢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监管防线,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预警监控、专项核查,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真正把资金用到耕地上。
构建多元化运营管护格局。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后期管护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要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支持经营主体通过自主投工筹资、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日常运营管护。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行业机构、工程质量保险等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
引导农民群众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应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落实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推进项目设计、实施、运营、管护一体化。鼓励农民对建材进场、日常施工、隐蔽工程验收、监理履行职责等进行监督,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可感可及。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好管好用好,中国饭碗才能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