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守好良田、用好良法、抓好减损、多元利用”全链条统筹发力,有力确保稳粮增收、稳产增效。
守好良田,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突出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在重点地块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看情况,实现耕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化监管。做大做强粮食流通体系,依托本地大型粮油企业,大力发展粮食订单化种植,通过“农户+合作社+粮油企业”等模式,建立健全稳固的粮食供应关系,在收购环节锁定粮源,提前为农民提供优质售粮服务,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目前全镇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5万亩左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4000余亩。加快推进2.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机井、沟渠、桥涵、生产路等农田基础设施,竣工后全镇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100%。
用好良法,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大力推行“农大753”、“山农116”等小麦良种和“登海371”、“立原296”等玉米良种,从源头提升粮食产量。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与农户规范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托管服务,紧盯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粮食“收获、烘干、储存、销售”全程服务。目前全镇拥有专业合作社113家、家庭农场69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5.1万亩,累计实现粮食增产3000余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以金麦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先后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小麦深松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机械化、玉米茎穗兼收作业、玉米生产机械化等多项国家及省市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推动粮食增产8.8万余吨,带动兖州区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65%。
抓好减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聘请专家上门指导、派员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作业人员技术水平。紧盯粮食机收、烘干、储存、流通等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一套成熟高效、务实管用的机收减损、粮食储存技术标准,粮食损失率由以前的3%下降到1%左右。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农机装备水平,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36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着力提升粮食烘干、储存服务水平,目前已建成粮食烘干基地3处,日烘干能力400余吨,实现粮食“收、储、售”全流程不落地、少损失,切实提升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2万元,建设1680平方米智慧粮食仓储项目,年粮食储存能力3000余吨,进一步提升储存效能、降低储存损耗,加快推动粮食种植、储存、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多元利用,促进粮食产业蓬勃发展。持续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招引周边粮食储备单位、粮油企业到辖区设立收购点、建立生产基地、开办加工厂,目前已与中央储备粮济宁直属库有限公司达成粮食收储、粮仓建设合作协议,整合辖区闲置场所建设粮食仓储项目,以“地头直达粮仓”的粮食收储模式从农民手中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进一步降低粮食储存成本,增加农民收益,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回收利用为切入点,实施秸秆离田综合回收利用项目,购置大马力拖拉机、秸秆捡拾机等设施设备,将农作物秸秆分级分类进行养殖饲料、食用菌菌包原料、生物质发电燃料等多途径、多方式利用,推动“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2024年全年累计实施秸秆离田面积1.7万亩,回收利用小麦、玉米、大豆秸秆8000余吨,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通过秸秆离田,田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为附近村民创造3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人民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