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标准农田前,我这片地只能进75马力的机器,300多亩的水稻仅插秧就需要10多天。”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雅周镇迥垛村种植大户韩宝富站在连片平整的稻田前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200马力的大机器开进田里,1000亩左右的水稻插秧工作5天就能完成。管理也方便了很多,以前1000亩地需要10多个人,现在我一个人就能搞定。”
韩宝富的种地经历就是南通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南通市坚持把建好、用好、管好的理念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截至目前,南通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49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3%左右。
精谋划——
落好规划设计“先手棋”
“哪些沟渠可以填埋或者保留,哪些路需要重建或者填平,只有结合各村实际才能确定。”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爱华表示,“因此,我们在严格执行上级标准和规划的基础上,基于各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如东县丁杨村的耕地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后,村干部花了10多天的时间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农田水利情况。同时,村干部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走访村里的种植大户,征求意见与需求。
南通市制定全国地级市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程,在国家通则和省定标准基础上增加农业服务设施、耕地利用、村庄环境等内容,重点实施耕地提质、高效节水、智慧农业、宜机化改造等“十项工程”,同时整理印发《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注意事项》,进一步把好设计质量关。
“项目设计单位根据镇村的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现场查看等方式对规划进行审查。”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缪军介绍,“经农业农村部门审核通过的规划,将提交给财政、发改、交通、生态等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评审,最终方案上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闯过多道关口“磨”出来的规划,最大限度地确保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契合村庄实际、贴合种植户需求。
建设方案既定,资金保障又该如何落实?南通市出台《南通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由市级财政对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激励,建成1个万亩方奖补800万元、建成1个千亩方奖补50万元。
“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资标准由2016年之前的600~1500元,增加到2500元,如今又提高至3000~4000元,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南通升级版’高标准农田的底气与动力。”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进表示。
严监管——
筑牢工程质量“生命线”
“去年建的高标准农田,今年就种上水稻了,一点也没耽误农时。”海门区为民村党支部书记陈飞介绍。
为了不误农时,南通市坚持“先平整再配套”,去年9月份左右完成施工单位招标后,先行对土地进行平整并播种小麦,10月底至今年4月底集中开展沟渠、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化解农时与建设矛盾,提升了建设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时避开,我们更方便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检查、监督工程建设情况。”为民村种植大户方小龙说,“投入了那么多钱,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必须用得‘顺手’才行。”
作为“建筑之乡”,南通各村有着不少了解工程建设的村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为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各项目建设村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推动群众监督,村民和种植大户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的情形十分常见。
为了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为民工程,南通市出台《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办法》,广泛发动村民代表参与建设监管,进一步压实市县镇村四级责任,建立市县联动质量抽检体系。
除群众监督外,南通市通过推行过程审计、第三方检测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聘请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工程原材料进行检测,合格方可入场;引进第三方监理公司、工程管理公司,派出专业的现场工程师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市县区部门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分片包干到具体项目,进一步压实责任;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去年,我种的地里,水稻最高亩产达到1340多斤,是海门区当年的水稻最高亩产。”稻香村种植大户张胜兵骄傲地表示,“高标准农田真是‘高’!”
创机制——
激活长效管护“新动能”
走进位于海安市品建村的6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可见一条条灌溉水管纵横有序,一个个水泵均匀分布。水泵启动后,水流顺着水管缓缓流入稻田,滋润着绿油油的稻苗。“示范区内共建了生态排水渠39条,安装智能控制闸门56座。”海安市水利局城东水利服务站原站长韩良明介绍。
如此多的田间设施,如何管护?“通过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系统,可以实时了解水泵、灌排水管道等田间设施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应开未开或者灌排水不畅等问题,我们会立刻联系工作人员解决。”站在数字化农业大屏前,海安市城东镇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赵雨峰指着屏幕上变动的数据介绍。
为了更好地管护这些高标准农田,2017年,海安市城东镇农民用水户协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田间设施维护和日常用水管理工作。
“我们在村里设立分会,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并结合数字化信息系统对高标准农田实行全天候的管护。”赵雨峰介绍,“每亩每年收取60元左右的管护费用,一旦发现问题就由协会联系解决,不需要种植户操心。”
虽然收取管护费用,但是协会并不是营利性的。所收取的管护费用刨除电费、维修费、人员费用等,结余的部分还会返还给村里,其中60%返还到村集体,40%返还到户。
近年来,南通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市场化管护,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健全“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
通州区育民村通过“以租代管”的方式,将田间泵站等设施移交给相关种植大户使用,实现了谁用谁管,压实了管护责任。“水泵移交给种植大户使用管理后,他们只需要缴纳7元一亩的管理费用,不再需要上交55元一亩的打水费。用多少水、花多少钱,由他们自行控制。”育民村党支部书记许宏飞介绍。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种植大户的经济负担,还提升了他们对农田设施的爱护意识。
如今,育民村22个泵站中,有18个移交给了种植大户管理,剩余4个泵站由村集体统一维护。通过“以租代管”,既提升了泵站运行效率,又减少了村级管护压力。“以前没有专项管护经费,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管护难度较大。但是近年来,南通市加强资金支持,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的维护,进一步推动了农田管护模式的创新。”张进说。
海门区每年以10元一亩的标准安排高标准农田专项管护资金,下辖各镇则以10元一亩的标准配套管护资金。海门区悦来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永波表示:“以前这两笔钱全部交由各村使用,但是各村的管护需求不一样,导致了有些村钱不够用,有些村却还有结余。”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悦来镇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公司”)合作,以每亩10元的标准将6个村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打包,由人保公司统一负责。另外一笔资金则仍由各村使用,主要用于大型道路、桥梁等设施维护。“去年,大大小小的维修20多笔,联系沟通、材料购买等全部由人保公司负责,各村不用操心。今年我们又将9个村纳入了试点。”张永波介绍。
以市场化管护为重点,南通市正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统一管护、农民用水协会专业管护、保险公司市场管护等多元管护模式,强化“谁受益、谁管护”导向,确保有人管、有钱管、管到位,持续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