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农事正忙。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高标准农田里,一组组约1米高的喷枪匀速旋转着进行自动喷灌作业,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
作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保定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1.2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92.1%。由此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昔日零散的“望天田”,如今已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田”。
规划一亩 建成一亩
走进保定安国市南娄底乡西崔章村的田间地头,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高标准农田上,大型平移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与纵横交错的输水管道,共同织成一张覆盖沃野的“智能水网”。而在机耕道旁,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物联网苗情监测设备,则组成了一套服务农业生产的“智慧工具”。
“去年,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西崔章村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进行了改造。具体措施包括:硬化沟渠,新建机耕道、路面采用混凝土浇筑,加装变压器等。”安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焦建民介绍。
“今年我们村夏粮亩产已从1000斤提高到1200斤。综合算下来,平均每亩地增收超过300元。”西崔章村党支部书记孙涛介绍。
这些写在田间地头的增产数据和增收账本,其背后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支撑。而这份支撑的关键,在于三大要素:
前瞻性的规划布局。保定市着眼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构建起以1个整体建设方案为统领,年度方案、督导方案、验收方案3个专项方案和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程序管理、建设管理4个导则为支撑的制度体系。
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基础上,保定市累计投入地方资金11.16亿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6.77亿元、整合水利交通等涉农资金1.72亿元、引入省交投等社会投资2.67亿元。
层层压实的责任体系。保定市建立“市级统筹、县级建设、乡(村)管理”三级责任体系:市级严把评审立项、竣工验收两道关口,主抓规划、统筹与督导;县级负责资金配套、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乡(村)则落实施工协调与建后管护,确保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平原县高标准农田的排水能力较普通农田提升了3~4倍,平均排水时间缩短75%;山区县在旱季则依靠集雨设施有效解决了浇灌难题。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具备了‘旱能浇、涝能排,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的综合能力。”谈及高标准农田旱涝保丰收的能力,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信心十足。
使用一亩 增效一亩
站在定兴县姚村镇姚村的田埂远眺,秋风拂过的玉米地涌起层层绿浪。一旁的设备间里,北京爱科农科技公司的农艺师陈胜企正专注地操控着智能水肥系统。指尖轻点屏幕,28.1亩玉米的定制水肥就随着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间地头。
“现在玉米进入大喇叭口至抽雄期,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重点补施尿素。”陈胜企边说边点开手机上的施肥方案,“根据测土配方结果,这块地按照每亩9.6千克尿素、0.7千克铵肥的比例追肥,能精准匹配玉米的生长需求。此外,我们采用40厘米乘80厘米的宽窄行距种植模式,并在玉米行间铺设滴灌管网,使水肥直达根系。相比之前的大水漫灌,这种方式能节省40%的用水量。”
谈起眼前的400亩高标准农田,陈胜企表示:“原来这里土地贫瘠,因为产量低,有时连种子、化肥钱都收不回来,村民种植意愿不强。我们先是取土样科学评估地力,融合气象数据与病虫害情况生成智慧种植方案,再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耕地的精细管控。高标准农田把科技装备的潜能都激发出来了,让这些智能设备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走进涞水县义安镇下庄村的高标准农田,立龙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植保无人机正轰鸣着掠过“青纱帐”。
“我们合作社流转的1700多亩地基本都是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势一下子就显出来了!”正在查看玉米长势的种粮大户张立龙向记者介绍,“过去地块小,农机进地都费劲;现在各种设施都建好了,大型机械进出自由。就说种麦子吧,老百姓自己干,一亩地得200多块钱。今年我们用河南来的农机服务队,整套下来才90块钱。”
望着眼前这片沃野,张立龙信心满满,“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小麦玉米一茬接着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
交付一亩 管护一亩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要真正管到位,谁来管、怎么管、钱从哪里来都是需要破解的问题。
据了解,保定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管护责任链条,通过逐级压实责任,确保管护工作实现“四有”目标——有专职人员、有规范制度、有有效监督、有群众满意度,最终达成设施管用、群众受益、长期见效的效果。
徐水区安肃镇坟台村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中,明黄色的智能电表箱十分醒目。坟台村村委会委员王亮打开水表,向记者演示智能水卡的使用方法。随着开关的启动,主管道瞬间充满了水,几秒后支管均匀地喷洒出细密的水雾。一时间,水流奔涌的哗哗声、水雾喷洒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片沃野注入勃勃生机。
“现在我们全村76口水井都实现了智能化管控,每块电表都有‘二维码’和编号。要是水井因为供电问题不能使用,村民可以打表上的服务电话报修。只需要说下井号,国家电网的师傅就能精准定位,效率高多了!”王亮介绍。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保定通过创新多元管护模式,让每一亩良田都得到精心守护。
保险企业承保模式,让工程管护更有力。保定通过召开银保政企对接会,与中国财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机构达成合作,试点推行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保险。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承保,由保险机构承担设施损坏风险并提供维修服务,目前已在涞水县、曲阳县等地开展试点。
新型经营主体托管模式,让管护主体更多元。对于移交新型经营主体的工程设施,由其自主落实管护经费。保定重点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及专业管护机构,推广“投建管服一体化”模式,让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更细致全面。对于未流转的高标准农田,保定市规定由项目所在村委会为管护主体,负责具体实施管护工作。
高标准农田的后期管护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保定积极指导各县(市、区)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将管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基本支出;另一方面鼓励受益主体和村集体筹资投劳,激发管护内生动力。目前,全市22个县(市、区)均落实了专项管护资金,推动实现“建后有主体、运行有人员、维护有资金”的良性循环。
金色的希望,正在保定这片精心打造、用心守护的高标准农田上拔节生长。从传统耕作到智慧赋能,从建设到管护的全链条发力,保定市正以实际行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让每一亩良田都成为丰收的坚实保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