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千亩连片麦田里,村民赵栓望着平整开阔的田垄感慨:“今年种了15亩麦子,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地块又平又大,全程机械化作业,人工成本降了三成多,再加上精细化管理,种小麦的效益也高了。”
作为国家整灌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通过系统实施田块整治、灌排设施配套、盐碱地改良、农田道路及防护林等核心工程,不断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力促“粮田”变“良田”。自2023年试点以来,全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3.03万亩,正朝着“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怎么建,建什么,农民说了算”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让田块合心意、用得顺,关键就在于让农民真正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道路走向、水渠布局……这些细节我们都反复商量过,咱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话语权!”杭锦后旗二道桥镇东方红村村民付洪波说,“从立项到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全程参与,并在图纸上和现场多次确认。我们点头了,工程才能往下走。”
“怎么建,建什么,农民说了算。”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斌说。从2021年起,巴彦淖尔市探索实施“四会两确认六签字”模式,引导农民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和评审,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建设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具体来看,“四会”织密农民参与网络:立项前,村里先开“农户立项意愿调查会”,农户同意率须达90%以上才能申请项目;紧接着开“现场观摩会”,把农民代表请到已建成项目区“眼见为实”;项目批复后再开“立项告知会”,把政策、工期、建设内容讲个透亮,帮农户提前调整种植计划;设计稿成型后“方案讨论会”开到村民炕头,渠路布局按农民意见优化。而“两确认六签字”则筑牢把关防线:设计成果既要经农民图上签字确认,施工前还要实地放样核对,再由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乡镇分管负责人、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共同签字确认,层层压实责任,才可施工建设。
农民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图纸上,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区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与设计相符。
在东方红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中透着别样的热闹——除了忙碌的施工队伍,几位戴着草帽的村民代表正跟着监理人员穿梭检查。“老乡们天天在工地盯着,我们监理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现场负责监理的内蒙古九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锦波说。从工程开始,公司监理人员就实行全过程监理,重要单元工程、隐蔽工程施工时均进行旁站,每一道工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同时倾听项目所在地镇村组及村民的意见,确保施工企业按图施工。
不仅如此,全市还通过“以工代赈”让农民从参与者变建设者。
“高标准农田不但要建得好,还要管长远”
晨光熹微,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一村的村级管护员任培忠踩着露水走进田间。他弯腰查看灌渠接口,手指轻轻划过混凝土接缝处的苔痕,又蹲下身检查机耕路的路基——这些都是他每天巡护的“规定动作”。“以前浇地得守三天三夜,现在闸门一拧水就到田头,但设施要是没人管,用不了几年就坏了。”任培忠说,村里专门组建了10人的管护队,小到闸门维修、路面补土,大到灌排系统巡检,队员们分片负责,村民有问题一个电话,管护队随叫随到。这种“村里事村民管”的细致管护,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
同样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则探索出另一种管护路径。“光把地整好还不够,得有长效机制守着。”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农田管护由村民和公司共同参与:村民熟悉田情,负责日常巡查;公司有技术优势,承担设施维修和升级。农田充满生机的背后,正是这种多元协作的管护模式在发力。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高标准农田不但要建得好,还要管长远。”杭锦后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主任蔺永明说,巴彦淖尔市始终遵循“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市统筹、县负责、镇监管、村落实”的管护机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探索管护路径。目前,各旗县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村集体管护、商业保险管护等多种管护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有人管、管得好,确保基础设施长期高效运行,让良田沃土真正成为稳产高产的“聚宝盆”。
管护主体和责任明确后,资金保障如何落地?巴彦淖尔市出台《河套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奖代补资金奖补办法》,每年安排5000万元市级以奖代补资金,推动各旗县区按需落实配套资金,用于工程设施管护,充分调动管护积极性,保障设施长期高效运行。各地还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方筹措资金,有效破解建后管护资金难题。
“有了高标准农田,咱种田越来越有奔头”
曾几何时,“缺水”是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紧箍咒”。如今,巴彦淖尔市以“节水优先”为核心,开启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征程,让这片浸润黄河水的沃土焕发生机。
在乌拉特前旗新安镇的麦田里,黄河水经沉淀池滤去泥沙,顺着黑色滴灌带无声浸润麦根。镇党委副书记安海兵俯身轻触滴灌孔渗出的水珠,感叹道:“过去种一亩小麦,每年要浇四茬水,亩均耗水得600方,如今精准滴灌只需120方,省下的水能多浇四亩田!”他身后,智能泵站正将澄澈的河水推入密布田垄的“毛细血管”,水流声与麦浪声应和成曲。新安镇过去一直采用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2019年以来,新安镇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7.75万亩,在此基础上配套建设引黄澄清滴灌。目前,引黄滴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万亩,节水50%、降本50%,实现了节水增效双丰收。
在河套平原的沃野上,节水只是良田变革的序章。巴彦淖尔市依托整灌域推进试点,将高效节水、盐碱地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田建设统筹谋划,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见效,既抓农业生产,又抓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悄然变革,新农机驰骋田间,新品种落地生根,新农艺广泛应用,科技的“种子”在良田上“开花结果”,节本增效的路子越走越宽。
八月的灼风掠过新安镇树林子村,苞米叶沙沙作响。村民陈志亮望着连片的玉米田告诉记者,从前他家地块碎,不保水,大型机械进不来。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全程能上“黑科技”——北斗导航农机精量播种,配合高产宜机收品种和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人工成本降了两成多。“有了高标准农田,咱种田越来越有奔头!”
高标准农田还与数字化技术“双向奔赴”。巴彦淖尔探索智慧化、标准化、精准化种植新模式,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智慧管护系统让农民从“弯腰挥锄”变成“指尖种田”。3 套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培肥、施药,种植户轻点手机 APP,就能一键控制所有地块阀门,实时监控田间状况,“人在家中坐、水从田间流”的智慧场景成为现实。
从用水精打细算到“四良”集成发力,从数字管护到生态协同,随着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金色希望正在黄河“几字弯”上孕育生长,为粮仓丰盈厚植底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