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 高效节水润“粮田” 统筹机制筑“良田”
时间:2025-08-25 10:44:3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二口村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里,黑色滴灌管网如“毛细血管”遍布田间,将水源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浸润着玉米苗的根系。水肥一体化灌溉,是固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固原市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从“建成”向“管好、用好”转变,精准增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进措施,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固原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长久以来,固原市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助农增收的基础性工程和根本性任务,一任接着一任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高位统筹。固原市紧扣国家“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战略部署,抢抓国家“两重”“两新”项目战略机遇,搭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快车,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体系,建立“市级统筹、县级主责、乡镇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上下贯通、左右协同。

  科学规划。结合市域水资源禀赋、农田分布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21—2035年)》等,明确近远期建设目标,划定重点建设区域,确保规划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精准衔接,避免碎片化建设、重复性建设。

  多元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投入机制,整合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为主体,市县配套资金为辅,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投工投劳,吸引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

  全域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实施、验收”三统一,“项目、资金、力量”三集中,项目化分批推进,动态更新储备库,优化审批环节,细化待建清单、建设内容和年度进度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高效规范实施。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88.2万亩、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93处,为固原市粮食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粮食产量比过去提高了20%左右,亩均增产粮食约100公斤,亩均增收约300元。”

  聚焦农业增效

  “一个标准”抓建设

  “过去道路配套不健全,地也窄,两三米宽,农机根本开不上去。”彭阳县白岔村种植大户吴银祥指着自家的地说,“农田建设后平整宽敞多了。”2019年,吴银祥流转了村集体土地1800亩,购置了100万元的农机,实现了从平田整地到播种、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近年来,固原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范实施、有序推进,把粮田建成良田。

  推动连片整合改造。按照“窄并宽、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措施整合分散耕地、撂荒地及低效用地。通过土地平整、深耕松土、增施有机肥、完善配套设施、田间机械道路贯通等工程,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亩均增产10%~20%。“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梯田建设经验,成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工程,彭阳金鸡坪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行高效节水灌溉“EPC+O”(设计施工总包+运营一体)模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有机融合。统筹利用黄河水、泾河水、库坝水、井窖水、天上水、地表水等水源,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确权到户、计量到田,科学管控蔬菜等高耗水农业种植规模,因地制宜推广小麦、小杂粮等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和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及旱作节水技术,通过滴灌、喷灌、管灌、集雨补灌等方式,推进适水种植,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2.2万亩,农业灌溉计量安装率达6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7。

  系统治理山水林田。立足实际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水土保持+”融合发展模式,以水土保持为牵引,统筹治山、治水、治污和特色产业一体谋划,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打造梯田高效节灌示范点17个6.4万亩,亩产值翻两番。累计治理小流域504条,兴建淤地坝760座、小型水土保持工程9.6万座,辐射灌溉旱作高标准农田1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2个百分点,境内水患、堤防隐患基本消除,市辖5个县区中4个县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完善管护模式

  “一套机制”保运行

  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半篇文章”,固原市把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作为重中之重,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巩固建设成果,持续发挥效益。

  推行一体管护。结合行业管理、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原则,制定《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明确农业农村部门监督指导、项目乡镇属地监管、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管护的“四级”管护责任,确保管护责任不缺失。对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探索“专业管护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委托管护、专职管护、流转管护等方式,由专业队伍负责设施维护;同时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将管护责任与经营收益挂钩,提高管护积极性。

  实现一图管理。以国家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土云”,初步建立农田管理监管平台,把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相关信息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将高标准农田地块、农田利用类型、作物长势等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和分析,提高管护效能

  实行一线监督。推广应用“农田建设随手拍”小程序,方便群众随时发现并反馈;开通“12316”质量监督服务热线,公布各级监管电话,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直接的诉求表达途径;畅通纪检监察、审计、媒体等监督渠道,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监督网络;设立“质量监督员”岗位,吸纳群众参与日常监管。

  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党支部书记马升介绍:“对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由流转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管护,同时接受群众、村组和乡镇的监督;对没有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由各组组长兼管护员,每月对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巡查不少于两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村委会协调处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民政府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