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要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下沉驻村一线、深耕“三农”舞台,努力做到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沉得下——用脚步丈量民情
驻村不是“镀金”,而是“淬火”;不是“过客”,而是“家人”。新队员要把自己当作村里的新村民,老队员要把自己当做村民的老朋友,从而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实现共赢。
在学习思考中充电蓄能。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涵盖“五大振兴”多个领域。要养成“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的习惯,白天走访调研,晚上复盘总结,把政策法规学深悟透,把“土专家”“田秀才”的实践经验学懂弄通。通过“驻村工作日志”等形式,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讲好驻村故事,展现振兴风采,实现“实践—总结—提升”的蝶变。这既是工作的见证,也是成长的阶梯。
在调查研究中厚积薄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要充分利用驻村的有利契机,开展“地毯式”走访,重点摸清村情底数,明确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情况;摸清民情底数,明确群众需求、特殊群体等情况;摸清发展底数,明确集体经济、项目规划等情况;摸清党建底数,明确组织建设、制度执行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绘制“村情民意图”,标注出每一处资源、每一个需求,为工作落实提供依据。
在真诚交流中赢得支持。驻村工作既要身到,更要心至,努力做到“两掌握、四到户”,也就是人人掌握村情民情、掌握本村监测对象基本情况,做到走访遍访关爱到户、政策宣传送达到户、急难问题解决到户、增收项目落实到户。这是做好农民朋友“知心人”的基本要求。特别要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风险隐患,促进和谐稳定。要善于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既讲政策法规,也讲人情事理,在拉家常、干农活中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距离,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留得住——用实干破解难题
驻村工作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挥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协作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好实事、解好难题。
做政策落实的“链接者”。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基层实践动能,需要健全“学习—宣传—落实”的全链条工作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人、见效在末端。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努力将党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宣传的“白话版”、推进的“施工表”、落实的“线路图”,持续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监督者和受益者,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做群众增收的“引领者”。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持续实施好促农增收行动,推进产业保增收、就业带增收、改革促增收、政策落实稳增收、主体覆盖拓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兜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与全体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聚焦制约群众增收的短板弱项和关键环节谋划产业项目,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就业增收和产业增收协同发力,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同题共答,注重农转工转贸齐头并进,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做好“接二连三”的工作,确保就业稳定、收入不减。全面落实培训就业、雨露计划、帮扶车间就业奖补、公益性岗位、资产性收益、消费帮扶、跨省务工补助、企业吸纳脱贫人口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确保资助补助资金按期应兑尽兑。
做文明乡风的“倡导者”。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现在乡村振兴成色如何,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牵头组建村民文艺队、开设“农家书屋”“乡村讲堂”,定期组织读书分享、农技培训、传统节日庆典,丰富精神生活。组织“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评选,通过村内广播、宣传栏公示事迹,用榜样力量带动村民向善向美。通过文明乡镇、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塑造,让乡村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能管用——用实绩赢得民心
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建强村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把帮扶工作的成效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越到过渡期的最后阶段,越要慎终如初、保持定力,切实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好及时监测、强化有效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加快研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不断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促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有了产业并形成体系,既能逐步提高生产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又能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办好家门口务工车间,能有效解决“一老一小”和农村妇女、残疾人等关爱服务的问题。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紧密联合,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并探索多样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原则,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解决资产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做好“新农人”培育、孵化文章,注重培育本土人才,挖掘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创和谐。驻村工作队是党选派下去的工作队,代表党的形象,肩负党的使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深入学习借鉴新时代浙江“枫桥经验”,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基层善治根基。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感受,吻合农民需求,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结合村“两委”集中换届的实际,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