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村志族谱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5-08-25 10:31:4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永东 字号:【

  乡村区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乡村聚落体量庞大,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保障基本生存物资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编撰族谱等方面的文化行为,族谱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人文教育价值。新时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推动村志族谱编修工作,能够系统记录乡村经济社会变化历史,全方位展示广大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有内涵、有深度和有多维价值的文化产品。

  村志族谱的主要价值维度

  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历史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民族,是一个善于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推动历史发展的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情怀和崇高精神追求的民族。大量存在于民间的村志族谱,其实就是一种历史记忆,一种微观的历史材料,具有多维度的价值构成。一是具有人文传承价值。村志族谱中记载了很多具有一定功德的人物和事迹,是对大众和后人进行人文教育的感性材料,是一本具有鲜活资料感的教科书,能够发挥人文传承的重要价值。二是具有环境变化体现价值。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存在高度关联性。很多村志族谱中提取的信息(比如生态资源、气候变化等信息),能够解释地区环境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有关气候、物产等方面的变化过程,能够体现人类行为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认知宏观环境变化具有显著价值。三是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很多村志族谱编修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艺术化方式,比如采取手工书写等艺术化方式,从而让整个产品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感和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等具有一定价值。总之,村志族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集合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记录册,具有人文、环境和历史等多个方面的价值,是体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编修村志族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编修村志族谱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村志族谱是认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村落集聚了生态资源、产业形态和人居环境等多维要素,是村民生活生产以及进行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地理单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村落存在人口减少等问题,但村落的变化仍然是体现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村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空间范围、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认知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乃至识别部分发展风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村志族谱是人民群众的积极精神记忆。村志族谱有助于唤起群众的一种集体意识,对于凝聚群众的团结,对于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具有显著价值。这种价值在边疆地区和民族区域的体现更加显著。第三,村志族谱是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村志族谱中的很多信息,实际上提供了村落的生态资源、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等基础信息,对于研究民间交易、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等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对于群众具有一种精神层面教育意义。因此,村志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为大众以及相关主体提供一定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编修村志族谱的若干原则

  新时代的村志族谱编修工作,要根据中国民间文化发展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准确、客观并严谨地记载有关人物和事件。此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尊重事实,保持原生态记录风格。村志族谱编修应该体现基本历史事实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保持原生态的记录风格,实现客观忠实地记录村落变化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工程进展和成效以及主要人物的业绩贡献等方面的记录,要尽量保持客观忠实的记录风格,从而为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提供原生态的鲜活资料。

  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村志族谱编修应该着力强化社区内部村民的团结,通过撰写修德积善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让村志族谱发挥教育群众修德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村志族谱还应该充分展示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家国情怀,即“将小家看成大家、将大家看成一家”的意识。这是传播正能量、体现时代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行为选择。

  崇文兴教,体现新时代奋斗精神。村志族谱编修应该着力体现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敦厚仁诚等方面的道德修为,强化有关教育行为对大众的综合价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为了实现这些变化各族群众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在编修文本中要着力进行充分体现。这些成果能够体现广大群众的奋斗精神,对于激励后人更好守卫家园、发展经济及创造文化等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编修村志族谱的主要抓手和具体措施

  推动村志族谱编修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家庭等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文本编修及乡村文化振兴合力。一是政府地方志负责机构应将村志族谱编修列入相关工作规划。各地地方志办公室要对村志族谱编修工作进行调研,并列出基本的编修规划,在具备条件的村落首先启动村志族谱编修工作。二是鼓励有关企业和个人以合宜方式支持村志族谱编修工作。在有关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下,村落党组织等主体可以成立村志编修委员等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委员会对村志族谱的编修内容、形式和总体规模等做出基本规定,并根据有关安排及时推进有关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村志族谱编修的信息化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关主体利用各种形式,包括智能化的形式展示村志族谱的编修成果,让编修成果能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大众发挥体验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数字化村志族谱应该成为重要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资源。四是以适当方式展示村志族谱编修成果。具备条件的村落,要以村文化馆等载体对村志族谱进行展示,以便永久性保留编修成果,并发挥文化场馆和文化成果对大众的教育作用。五是开展村志族谱编修的研究工作。鼓励民间有关主体成立村志研究的机构,并对有关成果进行质量、风格和价值等方面的比较性研究,以便为进一步推进村志族谱编修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系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天水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