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不含塔城、阿勒泰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州直已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53307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225人,同比增长10.86%。上半年,州直脱贫户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854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09元,同比增长了13.79%。
搭建就业平台
加强就业服务供给
依托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建立起动态更新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就业脱贫人员动态管理。州县两级农业农村局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匹配企业岗位需求与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实现就业信息的高效对接。新源县依托国家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数据,建立并严格执行常态化就业信息跟踪核实机制,综合运用电话抽查、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按月度定期核实更新脱贫人口就业地点、岗位稳定性、收入水平等核心信息,确保在信息系统中实时更新,为精准施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严格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做好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助发放。州农业农村局联合州人社局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的通知》,压实县市责任,落实帮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州直各县市农业农村局加强与人社、财政等部门以及乡村两级的有效沟通,联合完善了2025年跨省跨州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助计划。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外出务工人员的交通补助兑付工作,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落实到位。截至6月底,各县市已兑付一次性交通补助3045人375余万元。
持续落实“雨露计划+”就业帮扶,做到应助尽助。州直各县市精准摸排2025年雨露计划毕业生情况,提前建立就业帮扶台账,有针对性开展精准就业帮扶服务,力争帮助其实现就业。截至2025年6月底,州直共有4928名大中专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享受到了1479余万元“雨露计划”补助。全面掌握脱贫家庭雨露计划毕业生底数,掌握就业需求。比如,尼勒克县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重点帮扶工作台账,为脱贫家庭毕业生提供至少3次就业岗位选择,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落实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场地支持等全要素创业服务。
充分发挥县市特色优势,积极搭建具有区域特点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就业。伊宁市整合“伊宁市数字零工市场”“伊犁人才网”等平台数据,建立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库,利用大数据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位”向“岗位找人”转变。霍尔果斯市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区位优势,通过边民互市合作社创新跨境劳务协作模式,带动1万余人次参与边贸服务,其中脱贫户300余人次,物流搬运工10人次,国产汽车“摆渡人”(专门将中国的商品车运往中亚的群体)20人次,翻译人员3人次,实现跨境就业增收,形成“口岸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开放”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特克斯县大力推动大田蔬菜产业发展,从田间劳作到车间加工,蔬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目前已完成大田蔬菜种植面积达3.53万亩,成功吸纳3000人次务工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500余人,为务工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每日收入在130~150元之间。
以技能为核心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以“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为统筹,把脱贫人口作为职业技能提升的重点对象,围绕文化旅游、康养托育、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持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伊宁市围绕伊犁“八大产业集群”,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育“伊犁工匠”“天山花匠”等劳务品牌,提升劳动者议价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依托花卉、文旅等特色产业,建立“企业+学校+基地”培训体系,实现“培训跟着产业走、技能跟着岗位走”。
以“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扎实推进项目制培训,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促进脱贫人口技能就业、技能增收。州直县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1个,累计解决就业1500余人。特克斯县与县内12家建筑领域企业签订用工框架协议,通过培训让脱贫户参与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开工即上岗”。在项目建设高峰期,每天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达200余人次,人均日收入达150元。
引导支持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就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提升技能素质。通过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倾斜帮扶,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开展就业意向、技能需求摸底,提高供需和人岗适配度,增强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伊宁市全力推动“校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定单、定项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脱贫人口特点,定制个性化培训课程,今年以来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10余个工种的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人员4391人次。
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
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问题,这一过程带动了更多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使群众观念从“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转变。
着眼脱贫人口更愿意在“家门口”就业的实际,依托县域经济、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州直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务工达4.3万余人。伊宁市喀尔墩乡东梁村围绕东梁产业示范园,继续扩大园区规模,建设园区四期引入优势企业,引进11家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150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持续发挥各县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作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州直共有1110余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8个零工市场,58个就业驿站,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搭建供需平台,通过不断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功能、规范开展零工服务,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新汶矿业集团(伊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一矿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镇琼博拉村辖区,是一座千万吨特大型井工矿井。琼博拉镇琼博拉村就业服务站与企业沟通对接,发布就业招聘简章,县、镇包村领导动员青壮年报名赴企业就业,做到“应就业尽就业”。近三年来,累计吸收本村村民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148人,人均月工资收入在6000元以上,最高月工资超过1万元。
科学统筹公益性岗位,遵循优先安置弱劳力原则,重点聚焦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脱贫人口中的弱劳力、半劳力群体,提供坚实的兜底保障。今年上半年,州直统筹各类资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6985人,有效保障不能外出务工人员的“兜底就业”。霍城县针对家中有老人、病人、孩子等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结合实际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2025年开发环卫工、保洁员等339个临时公益性岗位,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75个,帮助脱贫人口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兼顾了照顾家中老人、孩子的现实需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