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路”与“堵点”——对浙江省丽水市的调研思考
时间:2025-08-25 10:35: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丁斐 刘景景 马凯 字号:【

  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乡村全面绿色转型和富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浙江省丽水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先行实践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1月,丽水被列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了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总结剖析丽水探索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典型做法和问题,笔者一行先后赴丽水市莲都区、景宁县、松阳县开展调研。总的看,丽水围绕让物质供给类产品卖得出好价钱、让调节服务类产品产权能变现、让文化服务类产品留得住乡愁这一目标,从品牌提升、平台打造、创意赋能等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参考。然而,“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大量“绿水青山”形态的生态资源仍处于“沉睡”状态。这恰恰说明,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条创新路上,即便是丽水这样的先行者,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树品牌,让物质供给类产品卖出好价钱

  丽水充分发挥江南丘陵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出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体系,同时通过系统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显著提升了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的市场溢价能力和综合效益。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做强单品。近年来,丽水市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立足做大山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质农业、水产业、林下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五大生态富民支柱产业,培育了以松阳茶叶、庆元食用菌、处州白莲、龙泉灵芝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丽水山泉水偏硅酸高、钠含量低等优势,将丽水优质水资源加快转化为“丽水山泉”水产业;形成“林下+N”的林产业发展模式,林下产品栽培、加工与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同步打造剑瓷、石雕、木玩、文体用品、数字影像等五大百亿文创产业集群,形成以A级景区为核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旅游新兴产业链条。

  以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整体溢价。丽水是国内较早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城市。2017年以来,丽水市以“丽水山耕”品牌营销体系建设为核心,先后成立浙江省丽水市生态产品(丽水山耕)全产业链创新服务综合体和丽水山耕梦工场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丽水山耕”品牌营销体系建设为核心,布局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储运中心、农业创新服务中心、丽水山耕物联网展示中心、农文旅融合中心等板块。通过严控企业准入、执行高标准产品检测等手段,把传统地方农特优产品整合进来。在做好杭州、宁波、嘉兴等线下渠道的同时,利用京东、抖音等渠道建立直播、社群等搭建线上营销矩阵。目前“丽水山耕”共有329家正式会员和194家培育会员,形成包括粮油、茶叶、食用菌等在内的878个授权产品,正式会员产品获得79个绿色食品认证、56个有机产品认证、21个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通过“丽水山耕”品牌赋能,部分产品溢价率达5倍以上。在“丽水山耕”的基础上,继续聚焦全域旅游、民宿、天然山泉水等开发出“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极具创意的区域公用品牌矩阵。

  建平台,让调节服务类产品产权能变现

  生态资源分散、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是乡村地区生态资源资产开发所面临的困难之一。丽水市以两山合作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为平台载体,精心设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在激活资源要素流动,破解“价值难量化、交易难落地”瓶颈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以两山合作社为媒介实现资源整合。丽水市构建了“1+9+N”的两山合作社云收储体系,包括1个市级两山合作社、9个县级合作社和多个乡级、村级生态公司。两山合作社采取“分散式收储、集中性经营”的合作经济理念,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平台,交易范畴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砂、碳、屋、遗迹等,将分散的生态资源统一收储后集中整合、提质增信形成生态资产。乡(村)生态公司作为乡镇行政区划内生态产品收储、开发及市场化运营的市场主体,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乡镇主要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主体、生态资源运营主体、政府购买生态产品主体和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

  以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推动项目开发和资产变现。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聚焦“云招商”、“云服务”和“云交易”三大功能,采用统一信息披露、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系统、统一过程监测、统一资金结算、统一交易鉴证的“六统一”模式开展业务。一方面,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乡村休闲等生态产业为导向,以整合后的生态资源资产为要素吸引投资,实现云招商。另一方面,发挥经纪中介的作用,对接交易主体、金融机构等利益关联者,协助开展资源上架、资产交易等服务,推动资产变现,最终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截至目前,交易中心共完成收储3810宗,收储金额133.49亿元,达成交易2656笔,实现交易金额118.66亿元。

  再利用,将闲置资源赋予文旅功能

  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作为地方历史文脉、民俗技艺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既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呈现,也是促进精神文化消费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丽水市依托悠久的农耕文明底蕴和独特的畲族文化资源,通过实施废弃空间景观化改造、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以及传统村落活态保育等创新举措,成功探索出以文化IP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构建“生态修复—价值提升”路径,将传统乡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休闲业态。以景宁县那云温泉度假村为例,该项目占地13万平方米,由废弃矿区改造而成,在保留矿洞、崖壁等工业遗迹的同时,融入畲族文化元素,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融合畲族文化、悬崖景观与先锋设计,被誉为“悬崖上的天空之城”,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再比如,缙云县盘活利用当地废弃岩宕遗迹,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利用岩宕的自然光影和独特的声学效果,将其改造成剧场、书房等,可举办戏剧表演和学术讲座。这些改造既保留了自然风貌,又赋予文化功能,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

  因地制宜改造升级,让传统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景宁县对大均古镇等畲族聚居区实施“微改造”,保留夯土墙、凤凰图腾等建筑符号,同步引入民宿、文创店铺、非遗技艺传承等,通过文化故事提升附加值,破解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两张皮”难题。再比如,松阳县陈家铺村对50余幢老屋实施“中医调理式”生态修复,保留夯土墙、木构架等传统工艺,打造“书局+茶园+梯田”文化体验链,以高端民宿、休闲康养等产业为纽带,推动“老屋变资产、乡愁变经济”,实现以文化IP激活生态价值。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堵点”及完善建议

  丽水无疑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优等生”和“排头兵”,其经验做法已经在不少地区推广。但从调研情况看,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堵点”。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的应用效能存在局限性。作为较早开展生态系统总值核算的城市,丽水市创新性构建了GEP核算结果“六进”应用体系(即核算结果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初步建立了核算结果的政策转化机制。然而,现行GEP核算本质上是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存量的静态评估,其核算框架未能充分体现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转化逻辑。这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可交易价值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表现为生态产品交易依赖行政力量推动,价值转化过程缺乏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充分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概念模糊使得市场化交易外延无序扩大。两山合作社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设计之初是为了推进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生态产品的概念从原来的物质类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类产品被进一步扩大到砂石资源和房屋使用权、农村产业项目经营权等,并且这些内容在交易平台中逐步占据优势,使得平台的“生态”属性打了折扣。

  综上,其他地区在结合本地借鉴丽水经验的同时,更要着力破解其存在的堵点。一是需要在已有GEP核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态增值的概念。生态产品因其产权和使用价值的公共性,不能直接用市场化手段实现价值,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视角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并指导实践。在类似矿坑修复及度假村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不仅注重劳动的价值创造机制,也要考虑绿色就业岗位的乘数效应和集体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制度设计。二是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设计上下功夫。要突出生态属性,把真正有生态价值的资产拿到平台进行交易;要丰富产品信息,借助图像、数字孪生技术全方位地展示生态产品全貌。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3CYJ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