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与实践能量,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育人功能、组织力量深度融入乡村发展,探索其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赓续红色血脉,激发人才振兴活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与精神感召力,这正是培育乡村所需各类人才的宝贵精神源泉与能力提升平台。高校可依托基地平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当地红色资源相结合,通过“红色+专业”的实践模式,既让学生在乡村沃土中深化对国情农情的认知,涵养深厚的“三农”情感,又能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埋下种子、练就本领。基地可面向基层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沉浸式”红色主题培训,让学员在体验中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奋斗的艰辛与为民的情怀,强化其服务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内生动力。基地还可作为高校智力资源下沉乡村的枢纽,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主题,开设面向村民的“红色讲堂”或“乡村振兴大讲堂”,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用好红色资源,焕发文化振兴新韵。乡村振兴需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高校可组织历史学、文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团队,深入挖掘基地所在地及周边乡村的红色历史资源(如革命遗迹、英雄事迹、支前故事等)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如民俗、非遗、古村落等)。运用现代理念与技术手段,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基地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如组织红色微电影拍摄、唱红歌、展演红色历史情景剧等,讲好红色故事,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增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打造红色品牌,点燃产业振兴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背后链接的高校智力、技术、信息、校友及社会资源网络,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红色经典路线是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其附加值和影响力巨大。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可通过设计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开发体验式、互动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培训本土讲解员等,助力当地形成自有红色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或通过设计开发融合红色元素与乡土特色的文创产品等,提升农产品品牌内涵与文化附加值,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力乡村经济增长。
厚植绿色理念,绘就生态振兴画卷。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基地的思政实践课程,有利于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保护,有利于红色资源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思政实践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的青山绿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红色资源的开发整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导村民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觉。
[本文系文华学院2023年度党建项目,红安思政教育基地建设研究(2023D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