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代丰收乐章
时间:2025-10-17 10:03:1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秋分之际,我们如期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八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向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关怀,激发了亿万农民群众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全国性节日。办好丰收节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弘扬农耕文化的实事。八年来,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下,丰收节从“为了农民设”、“组织农民办”到“农民主动办”,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工作举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丰收活动,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节日文化和节日内涵,营造了全社会“秀丰收、赛丰收、乐丰收、享丰收”的良好氛围,汇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磅礴力量。

  致敬农民,礼赞丰收。丰收来之不易!丰收涵养着坚韧不拔的品质、物尽其用的哲学、人与自然的共生,从而生发出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办好丰收节,既是致敬农民,更是鼓舞农民,要让农民群众在丰收中提升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丰收节成为农民心之所向的美好节日,加快推动节日成风化俗深入人心。

  坚持农民主体,弘扬奋发风貌。农民是丰收节的主角。农民所需所盼就是节日的价值追求。要多推出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节庆和服务活动,把丰收节办到农民心坎里,在“地气”、“烟火气”中,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在活动策划、主题设定、形式选择上,因地制宜,创新组织形式,优化参与方式,让农民在自发办节、自主过节中感受主体地位,走到舞台中央。在充满农趣农味的庆祝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精华,弘扬文明乡风,赓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的“形”与“神”全面提升。

  坚持城乡融合,注重惠农效益。丰收节既是亿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的节日,也是全社会享丰收、助增收的节日。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凝聚共识,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务实惠民的庆丰收促消费活动,在城乡联动、三产融合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解读,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好。在促消费上持续加力,推广乡村休闲观光经典线路,打造带流量、聚人气的乡村活动,促进优质农产品上行与市民下乡双向流动,让乡村人气“聚”起来、消费市场“热”起来。推动服务和活动下沉,增加科技、政策、文体、服务等多方面供给,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让“庆”的温度触达民心,让“实”的成效可感可及。

  坚持塑“强”品牌,丰富节日内涵。丰收节是一个年轻的节日,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载体加强推广,由丰收节延展为丰收季,由丰收季延展为丰收年,让丰收节从“火爆出圈”到“四季常红”,打造永不落幕的丰收节。要深入研究节庆发展规律,把握丰收节精神内涵,提炼节日文化符号和元素,加大节庆品牌打造,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农味突出的丰收课、丰收集、丰收游、丰收村等“丰”字号品牌,打造城乡共庆的现代节日。挖掘节日经济潜力,用好节日建立的产销对接平台、技术推广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持续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将节日期间形成的科技成果、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丰收效益持续拓展深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丰收节的生命力在于“农”字当头。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农民受益、农民乐享”,丰收节才能根深叶茂,成为亿万农民真心喜爱、踊跃参与、引以为豪的盛大节日。我们期待丰收节不仅成为庆祝五谷丰登的嘉年华,更成为展示“三农”向好的“大平台”、促进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