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庆丰收,大地欢腾,围绕丰收与增收,农业农村干部与农民朋友有话说。他们手里捧着硕果,话里是耕耘的踏实,心中是丰收的甜蜜——这声声心里话,正是丰收节最动人的底色。
张凌云: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党支部书记
我扎根这片黄土地整整15年,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素质农民,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称号。这十五年来,亲身参与并推动了村里的产业变革,也正是国家一系列沉甸甸的惠农政策,给了我们放手干的底气。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升级规模化养殖场,并创建“猪小北”品牌。在当地大力发展“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更幸福。
今天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而是有技术、懂经营、充满自信的新农人。乡亲们兜里有钱、仓里有粮、生活有盼头。我为自己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自豪,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黄土地上种出了希望,收获了未来!
于俊川: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排沟村高素质农民、海南省土壤肥料总站琼海中原试验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
作为一个从事生态农业的新农人,我衷心感谢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属于我们农民自己的节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更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农业、尊重农民。
这份丰收的喜悦,属于每一个奋斗在田野上的新农人!我们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继续深耕生态农业领域,用科技和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传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河南省夏邑县农民代表
作为一名种粮大户,我内心充满激动与感恩。丰收节是属于我们农民自己的节日,它沉甸甸的,装满了金灿灿的粮食,也装满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自豪和尊严。回首以往,咱种地靠的是“看天吃饭”。如今,种粮做到了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良种优质又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成方连片,人工智能、低空无人机等已成为种田的一部分,根据手机软件提示和平台反馈信息,就能做好田间管理,种田变得更加精准高效、管理上更加专业轻松、省时、省事、省力,我们种粮更有底气,收入也节节高。更让我暖心的是,现在种地有面子、有尊严,咱庄稼人也能当劳模、受表彰。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党的强农惠农好政策,源于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丰收节不仅让我们品尝劳动的甘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对我们劳动的尊重达到了新高度。
丰收节是咱农民的节日,更是咱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我坚信只要咱跟着党、靠着政策、凭着勤劳,就一定能在这片田野上种出更多希望,收获更多幸福。
赵培国:山东滨州市滨城区粮食经纪人、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往昔,丰收多靠天,农户辛苦一年,收成却难保障。如今,科技赋能农业,合作社实现机械化托管,推广良种、科学施肥、无人机飞防,让丰收有了“底气”。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张光彬家20亩地增产2000多斤优质麦,就是最好的证明。诚信让我们收获认可。过去被叫“麦贩子”,如今我们订单种植、优质优价,对接大企业减少中间环节,把实惠直接给农户,乡亲们的笑容让我成就感满满。节粮减损与全程服务带来“踏实感”。合作社引进智能烘干设备,降低损耗,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农户省心增收。丰收节就像灯塔,照亮过去,指引未来。它让我有了职业荣誉感、经济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未来,我会和合作社成员一起,完善服务体系,引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更多乡亲用科技种好粮,共享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路上阔步向前!
潘彦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县恭城镇门楼村农民、桂林恭城门楼寨彦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负责人
作为一个养蜂人,丰收节就像是喝了自己做的百花蜜一样甜。我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享誉中外的“中国月柿之乡”,每年丰收节都是金秋,家乡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动人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月柿熟透,像千万盏小灯笼点亮山野,成为恭城人的“致富金果”。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帮扶下,我不断学习摸索,近年来我也发展月柿规模种植,蜂蜜滋润,月柿甜蜜,我的“甜蜜事业”也跟着家乡一起蒸蒸日上。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农人,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更因能投身家乡的振兴事业而倍感自豪。
丰收节是我们对千年农耕文明的致敬,是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真诚礼赞,更是乡亲们心中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借此佳节,祝所有“三农”人都有自己的“甜蜜事业”,年年有,年年甜!
丁克义: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南堤寺西村村民
这几年咱丰收节办得越来越红火,一年比一年有意思。看着熟悉的乡亲邻居登上舞台,自豪地展示咱们的劳动成果;再瞧孩子们亲手体验非遗、接触传统文化,那些老传统就在他们小手里一样样活了起来。现在的丰收节,早就不光是热热闹闹过节了,更成了我们心里实实在在的自豪。
杨龙金: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草菇产业园负责人、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村民
在农民丰收节的热闹氛围里,看着产业园里一朵朵饱满的草菇,我心里充满踏实与喜悦。作为从泰宁走出去又回来的种菇人,当年揣着“科技改变农业”的信念回乡创业时,从未想过这份初心能结出这么丰实的果。
这些年,我们靠着和科研单位合作,一步步打破草菇种植的季节限制,让产量翻了番,还把没人要的废弃菌渣变废为宝——每一点突破,都印证着科技对农业的助力。而最让我暖心的,是看着周边乡亲们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靠种菇挣到钱,曾经不起眼的草菇,如今成了大家手心里的“金疙瘩”。
丰收节不仅是庆祝收成的日子,更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未来,只要我们继续携手,用好科技、守好绿色,一定能共创更繁荣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王金霞: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村民
丰收来之不易,国家为农民设立了这个节日,给大家鼓鼓劲。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不忙的时候来广场转一转,日子挺开心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