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绿色产业、蓝色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传统农业大市、特色农业强市的产业优势,以产业发展赋能片区建设,以片区建设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形成了烟台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及经验。2024年,烟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19.5亿元。9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一产多片、产产有片”的全覆盖布局,已建成的126个片区形成“一片一产、一片多产”的差异化格局,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片区建设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基本做法及成效
四大产业优势强片区。一是龙头企业引领片区建设。全市拥有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15家农字号上市企业,规上企业数量达632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片区建设,126个片区中由龙头企业主导建设的占比超60%。二是产业园区支撑片区建设。以园区的产业优势赋能片区建设,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先进技术推广、特色品牌培育,提升片区内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产业园区与乡村振兴片区深度协同、共生共促。已建成的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建设的片区达18个。三是产业集群带动片区建设。全市培育形成苹果、大花生、白羽肉鸡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化海洋牧场、葡萄与葡萄酒、预制菜3个省级“十强”农业产业集群;苹果、白羽肉鸡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生猪、海参、葡萄与葡萄酒、花生与食用油、龙口粉丝等5个产业集群规模达百亿元级。依托产业集群的资源聚合能力、整体影响力及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片区内延伸拓展,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持续为片区赋能。四是农业产业强镇培育片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主导产业突出、业态发展多元、经营主体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核心优势,以镇域为基本单元,定向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片区。目前,全市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已培育建成片区11个。长岛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整乡为片,聚焦栉孔扇贝特色产业,2024年扇贝肉加工量达1716吨,产量约占全国的35%、山东省的65%,被誉为扇贝之乡、中国“贝城”。
三大新质动能壮片区。一是种业企业为片区聚能。烟台是全国著名的“北方种谷”和水产种业“北繁基地”,形成农作物、畜禽、水产三大种业科技企业集群,现有国家阵型企业或育繁推一体化企业9家,省级领军企业10家,选育新品种292个,“烟农”小麦、“登海”玉米累计推广超20亿亩,“烟薯25”获“山东科技进步一等奖”。种业科技企业集群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为片区提供优质种源与技术支撑,在片区内建成制繁种基地2万余亩、原良种场40处,打造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8个,引导片区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种养集群,成功培育出“齐山蜜薯”特色种植片区、“北四岛海岛风情”生态养殖片区、“仙坛绿色食品产业园”全链条产业片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特色标识鲜明的乡村振兴片区。二是农业品牌带动片区建设。积极推动品牌片区化、片区品牌化,着力构建“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先后入围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现有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个、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63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支持品牌带动片区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片区全覆盖,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有59个扎根在片区。引导片区创品牌,培育出“海阳甜柿”、“华和茶叶”等一批区域性公用品牌。莱阳市依托“莱阳梨”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标准建设“梨满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三是智慧农业提升片区建设。支持片区承载智慧农业技术装备落地,推动智慧农业赋能片区,在片区内建设数字果园110处、数字农场10家、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1家,创建国家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21个、省级肉鸡标准化示范场54个,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实现片区内农业生产从“经验种植”向“数据驱动”转型,推动种养标准统一化、产品溯源精准化,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20%。
三类融合模式活片区。通过“锚定主导产业、创新业态模式、开发片区文化”三类融合模式,激活生态、文化、经济的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提效能、片区建设增活力。一是以主导产业扩链融合。聚焦甘薯、甜柿、樱桃等区域特色品类,着力培育小而精、特而优的片区专属主导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推动片区内产业形成“上下游联动、各环节协同”的深度融合格局。福山樱桃小镇以大樱桃为主导产业,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打造全产业链,将研发、种植、加工、电商销售各环节有效串联,融合文旅打造“醉美樱桃乡,五彩张格庄”品牌,开发采摘游、研学及主题民宿,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二是以业态创新拓链融合。坚持多元业态破局,丰富片区经济场景,创新“农业+文旅+服务”多元业态,推动片区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型。龙口黄山馆片区以格润福德综合体为核心,整合牧场资源建设粉黛园、牡丹园,建成农牧科普馆等设施,开发乳肉制品体验、“牧场观光+露营+研学”业态,创国家3A级景区,年提升群众收益100万元以上。三是以农文旅延链融合。系统挖掘片区内的农耕文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渔业文化资源,打造农耕体验园、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工坊、渔文化主题街区等业态,推动文化资源从静态保护向动态运营转变,实现片区经济活力与文化振兴的双向提升。莱阳市“红色万第”片区通过深挖细研红色文化,落地全域农文旅项目13个,建成精品民宿30处,形成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休闲为一体的文旅业态,带动458户村民参与文旅产业,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四项创新机制富片区。片区建设有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全市片区内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上,片区促共富的核心在于4项机制创新。一是统分统——管理模式创新。该模式以招远市大户陈家片区为典型。首“统”突破单村资源边界,实现规模化集聚与标准化建设;“分”指精准发包经营,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原承包户权益,将经营单元发包给专业人才,以专业化运营提升效率;再“统”依托合作社推行统购、统销、统技术、统标准、统服务“五统一”,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大户庄园片区通过该模式,带动11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二是“龙头+”——产业链利益共享。该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将农户生产环节嵌入企业产业链,为农户提供稳定订单、技术指导;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栖霞市德丰食品有限公司联动片区建成6.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联结农户18867户,带动发展产地个体经纪人200余家,转移就业2000余人。三是联合社——合作社抱团发展。引导片区内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模式相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组建联合社。目前,各片区中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资源,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8家,每家平均带动9.8家成员社,经营收入达单体合作社近两倍。四是村带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在片区发展的带动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通过集体股份分红、合作社收益分红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福山区西马疃村组建合作社,整合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村集体经济增收后累计向村民分红125万元。
三大保障体系兴片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体系。严格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将片区建设作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主线。将片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两大考核体系,设立专项考核指标并提高权重。将片区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观摩体系,每年召开1次高规格现场观摩会,2024年10月27日至30日举行全市高质量发展观摩会议,集中观摩各区市16个工业和服务业项目、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二是强化协同推进体系。聚焦片区建设合力,构建群众主体、国企赋能、部门联动的协同格局。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充分激发村集体与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等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片区产业运营。深化国企帮扶协作,2023年启动国企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行动,组织烟台蓝天集团等33家市属国企,与33个市级示范片区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关系,当年启动建设项目26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以市委农办为牵头单位,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协同推进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统筹破解片区建设中的跨领域、跨层级难题。三是完善要素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关键要素向片区集中、向产业聚集。土地方面,推进片区内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由片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破解“单户地块零散、流转效率低”的难题;盘活片区内废弃厂房、空心房等农村集体建设闲置用地,通过“修缮改造+统一运营”实现资源增值利用。资金方面,整合涉农资金、社会投资等多元资金,集中投入片区重点项目。截至2024年底,已投入财政专项资金6.88亿元,整合行业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近18.8亿元,市级示范片区平均资金投入超2000万元。人才方面,搭建“烟台市青年人才专项招引平台”,出台《烟台市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48.8亿元、补贴资金2.8亿元。依托烟台市农广校、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等机构,累计开展农民培训4万余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45万人次,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
经验启示
推动产业振兴是片区发展的根基。烟台的实践路径是筑牢产业根基,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发挥其资源整合、技术创新、集聚辐射等优势,推动产业链延伸与产业协同,营造“一片一产、产片互促”的良性产业生态,促使片区向全产业链转型。片区建设要整合多元产业要素,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协同聚合效应,推动产业从单一生产迈向多元全链发展,实现产业与片区互促共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片区提质的重要路径。烟台的基本做法是聚焦种业创新、品牌塑造与智慧农业,不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片区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片区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完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价值的提升。
促进三产融合是片区发展的持续动能。烟台的基本经验是通过聚焦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借助业态创新,拓展功能维度以丰富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双向提升。多元产业融合是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立足自身特色,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丰富产业业态,挖掘文化价值,增强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是片区共富的核心。烟台的创新举措是创新“统分统”、“龙头+”、“联合社”、“村带户”等4种共富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片区建设需始终将共富作为核心目标,探索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保障措施是片区发展的支撑。烟台的基本做法是强化高位推进、协同联动、要素集聚三大保障体系,通过考核机制压实责任、明确导向,通过多元协同激活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通过要素整合破解发展瓶颈、夯实基础,为片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健全的保障体系是片区建设落地见效的重要前提,需从组织领导、力量统筹、资源整合多维度发力,形成全方位支持格局。
下一步,烟台市将继续深入坚持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传统农业大市、特色农业强市地位。自2026年起,每年创建县级及以上乡村振兴片区10个左右;到2030年,全市累计创建片区160个以上,实现乡村振兴片区镇域全覆盖、省级片区县域全覆盖,推动片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烟台力量。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