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盛典 文明的回响
时间:2025-10-17 09:32:5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曹幸穗 字号:【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5年是第八个农民丰收节。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亿万农民设立一个节日,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丰收节的定位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基本定位,旨在培育一个新时代的民俗节日,新民俗的乡土节日,新乡土的大众节日。丰收节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鼓励城镇市民广泛参与。通过政府适度引导,基层主动作为,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强大的城乡互动合力。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到处展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丰收场景,亿万农民喜气洋洋,社会各界共享丰收喜悦,真正成了全国人民的“丰收季”和“欢乐季”。

  丰收节是传统节日向现代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丰收节以博大的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包容性,产生了强大的文化穿透力和感召力,在充满喜庆氛围的活动中,促进了城乡要素和人员的相互流动,有利于消除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环境。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导向和民俗转化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的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市民的节日,全民族的节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推动了中华农耕文化延续和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为文化旗帜,以建构民族共同体为目标,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舞台,演绎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共襄大业的新时代风貌。通过国家力量举办庆典仪式,更好地培育节日的气氛和内涵,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节庆符号。

  赓续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农民丰收节坚守着与农耕文明相生相长的本土文化和本源文化,赓续着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丰收节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反映了农牧生产的具体过程和收获喜悦,也包含了大量农业的信仰、农业哲学以及相关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丰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丰收节庆既是多元的复合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地域的族群的民俗事象,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此,丰收文化多种多样,有地域、生态、民族和信仰习惯的差别。

  丰收节高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旗帜,具有对内促进文化认同、对外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功能。重构和创新中国节日文化和丰收庆典文化底蕴,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彰显丰收文化的历史演替和民俗功能,弘扬中国丰收文化寄寓的民族感情和价值追求。

  丰收节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达了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不断发展,凝结为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丰收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紧密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脉相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要素。

  促进城乡融合

  丰收节既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更突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起到了促进城乡融合互动、凝聚华夏民族智慧、拉动农村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各地围绕丰收节活动开拓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节庆市场,为乡村的产业开发和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开通了广阔的渠道。把“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向市场,让市场走进民众生活,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满足城乡各界共享丰收的祈盼。社会各界以丰收节为契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助力农民丰产增收。

  农民丰收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其次,乡村振兴为农民丰收节提供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调动起来、聚集起来,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第三,通过丰收节这个载体,可以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各地大力鼓励和推广农民丰收节庆活动的品牌效应,为农产品注入品牌文化内核,挖掘节日庆典的经济价值,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围绕丰收节主办会场、纪念馆,在其周边打造度假村、乡村民宿、养老休闲基地、节庆民俗表演队等等,都体现出品牌效应。

  新时代的丰收节着力于化风成俗的社会功能,深入挖掘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丰收节历史文化内涵。丰收节在发挥构建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节庆内容形式多样,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生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丰收节把古老的中华农耕文明习俗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广袤的神州大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丰收节的实践充分表明,新时代需要新民俗,需要有一个顺应城乡协同发展、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节日。全国各地借助庆丰收活动的契机,展示农业成就,推介特色产业,表彰先进典型,开展民俗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走进农村、感受农村、支持农村,产生了强大的城乡互动的文化穿透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