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当代价值与文化使命
时间:2025-10-17 09:31: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奇 字号:【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人与自然的互相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农业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展现。农业文明是母体文明,一切文明形态都根植于农业文明,丰收节应是全社会的节日。“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的刚需,丰收节也应是每个需要吃饭的人的节日。丰收节还不满十岁,相对于其他各类节日,是最年轻的,如何让这一节庆薪火相传,由生活方式变成生活习惯,由生活习惯变成生活传统,并且由农民群体普及到整个社会,普天同庆,永不落幕,这是举办这一节庆面临的新命题、新任务和新挑战。

  农民主体。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农民是主角、主体、主力。自始至终让农民站C位,以农民为中心,这是大原则、大逻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论是物质生活的创造,还是精神生活的建构,“老乡”都是核心、关键。老一代革命家早就告诫全党“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在2024年丰收节的主场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民、老乡登台启动按钮。让农民走上舞台中央,农民演、演农民,只是表象,坚持农民主体的背后,是骨子里对农民真正地敬重、尊重,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返正、回归。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跃与繁荣,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拥有者。不是依靠农民举办的活动,再豪华的舞台,再时尚的制作,再强大的阵容,农民都不会买账,活动也不会长久。随着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高歌猛进,乡村文化、传统文化渐趋式微。有些地方习惯于送书报、送戏曲、送电影、送文化下乡,观者寥寥,因为那只是“送者”的一厢情愿。只有让农民自己创造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找回文化中的自己,乡村文化才有生命力。千万不要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主角是农民。我国现存73%的非遗传承项目在乡村,农民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乡村现代文化的创造者。

  美美与共。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各美其美,让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万千之“美”在丰收节里集聚汇合:美的物产、美的故事、美的场景、美的人物、美的风情、美的习俗、美的艺技、美的歌舞、美的音乐、美的书画、美的服饰、美的宴席、美的小吃,林林总总,争奇斗艳,从一定意义上说,丰收节就是一个“集美节”,让人们在美的盛筵里感受视听的愉悦,从心灵深处由衷地发出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精美绝伦、至善至美的赞叹。这是人们放松身心、陶冶性情的高光平台。以美共情、向善而行的氛围,使人们心灵得以滋养,思想得以升华。在家务农,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头忙到年尾;外出打工,东跑西颠,居无定所,无暇顾及乡事,村头巷尾,左邻右舍,猴年马月才得见一面。丰收节的场域,让人们沉浸在美的享受里,以美共情,什么新仇旧怨,陈年隔阂都会在这种气氛里烟消云散。从这个维度观察,丰收节也是一个“美育节”,它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激励人们求知求乐、向善向美。它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愫,“谁不说俺家乡好”、“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传统观念,一度遭遇冷落。丰收节是家乡美的呈现,让游子思乡情更浓,爱乡情更切,更燃归乡情。它又是传递美的载体,线上线下观者云集,原来不知名的乡土特产,一下子名震四方;原来身有绝活的“土老帽”火爆出圈。它传递的是信息,点燃的是激情,带起的是经济,塑造的是文化。丰收节虽一年办一次,但一次美一年,节庆留下的余韵回响,经年不绝,人人津津乐道,个个翘首明年。向善而行,人皆从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向美而生,才能生生不息。

  展示文明。推行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制度,衍生出一种二元文化。不少人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农业文明则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应的落后的文明。这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丰收节应以此为使命,充分展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成就,重塑农业文明的现代尊严,改变社会认知,增强农民自信。十八世纪之前的农业文明时代,我们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我国现在可以看到名字的古代农业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部,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丰收节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有10%的农业科技成果领跑世界,39%的农业科技成果与世界处于并跑状态。无人机、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种子智造、激光除草等一大批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让传统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展翅高飞。丰收节应充分展示这些成就,让全社会明白,农业文明只要像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那样,及时注入现代文明的各种元素,如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金融、现代人才、现代理念等,农业文明就不是落后的文明,而是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没有高低、优劣、贵贱之分,更何况,农业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元脉。只有校正二元文化的偏见,农业文明才能重塑尊严,城市乡村才能融合发展,这是普天同庆的社会基础。

  行为自觉。任何一个节日,要想长生不老、薪火相传,必须由官方发起或民间发动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演变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然后由生活习惯渐变为一种代代继递的固定风俗传统。丰收节放在秋分时节,正是万物登场、喜摘硕果、丰收在望之时,时间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内容上也是亲民的,是老百姓都喜欢、都能接受,而且大多数能参与、能做到的,有很强的可感性、可及性、获得感、幸福感。但要让这种已经成型的崭新生活方式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还需官方与民间共同探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初始阶段需培育“星星之火”,寻找热心人、领头人,像吉林延边的“农耕记忆馆”,每月组织有经验的老农讲种地故事;中期要“添柴加薪”,浙江安吉政府助力的“二十四节气村晚”坚持五年后,现在村民自己排节目单;最终“实现自燃”,像安徽小岗村的“丰收月”最初靠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如今变成村民自发的“保留节目”。从官方主推到百姓自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把握“火候”,适时助力,才能实现从“有为主导”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跃迁。

  人间烟火。古人每逢丰收时节,村村寨寨自发设坛焚香,载歌载舞,向天地献上五谷猪牛,以丰收的果实感恩赐福,祈求风调雨顺。既有强烈的仪式感,又有浓浓的烟火气。要确保节日永续,必须让节庆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最好的方式就是紧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开展一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活动。在物质层面,可借鉴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吃美食”的风俗,比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丰收节也应打造出一种统一的“吃食”。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组织美食家、营养学家以当地当年新产农产品为原料,打造一种时令美食,可取名“十新汇”(十为虚数,意即多种新鲜时令的食材),名字全国统一,原料因地制宜。秋分这一天,家家都做“十新汇”、人人都吃“十新汇”。从中央到地方可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技术,大力宣传,强力推广,持之以恒,使“十新汇”这一美食像春节饺子、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一样,在丰收节里成为家家必备的美食。丰收节本来庆祝的就是各类食材的丰收。在精神层面,借鉴中国传统节日,根据本地条件、习俗、人才等因素组织一些易操作、有乐趣、富有美好寓意、又能广泛参与的活动,以官方名义和渠道对全社会发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村超”、“村BA”,已经演绎出“苏超”、“浙BA”等省域活动,各地可受此启发,打造出省、市、县、乡、村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类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让“独角戏”变成“群英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丰收节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副会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