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天津市以“三个把握、三个融合、三个突出”为主线,举全市之力办好丰收节活动,努力构建丰收节组织体系、社会体系、价值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庆丰收、共促振兴的良好氛围。
把握定位方向,深耕丰收节政治属性与实践效能
把握传递党的关怀这个“定位点”,强化组织引领。把丰收节作为“彰显‘三农’价值、传递党的关怀”的重要平台,区、镇、村同步上下联动举办活动百余场,城乡各层面与农民群众共话丰收、共谋发展。
把握农民增收致富这个“落脚点”,培育双引擎驱动。以农业品牌和乡村旅游为主线策划举办“1+8+8+8”(1个启动仪式、8个主场活动、8个预热活动、8个延伸活动)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金秋消费助农直播等多元场景推广“津农精品”。延伸举办小站稻开镰节、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丰收节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
把握以节兴业这个“目标点”,深化全面振兴。建立“节庆搭台+产业唱戏”长效机制。在天津“大城市、小农业”基础条件下,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载体22个。小站稻产值达到125.4亿元;沙窝萝卜产值同比增长108%;岳龙红甘薯种植规模扩大2倍以上,带动岳龙镇13个村集体增收300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全力打造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累计完成投资10.03亿元,建成运营项目61个。真正以实际成效涵养丰收节底蕴,以丰收节特色提亮“三农”发展成色。
创新融合机制
释放丰收节乘数效应
融合市场资源,政银协同放大节庆势能。千方百计争取社会资源,与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农商银行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动推出“一元购”津农精品特惠专区、满减消费券等,实现以市场化方式办节、兴业、增活力。
融合市级力量,部门联动打造都市“三农”IP。首次在市区举办农民节庆活动,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国资、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及相关区等40余个单位、部门定期协调调度,全力做好各方面保障。开通“丰收号”地铁、“小站稻号”海河游船,打造丰收灯光秀,全方位、立体式向市民呈现“三农”现代味儿、都市范儿。
融合多元主体,农文旅体共绘振兴图景。坚持“大三农”理念,协调15个成员单位和10个涉农区力量共同谋划丰收节活动。市妇联组织“津门好厨嫂”亮相丰收节主会场;与西青区、静海区半程马拉松,“村BA”、“村超”等赛事活动,胡张庄葡萄文化节、露营文化生活节、椒薯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等深度融合,农文旅体联动讲好丰收故事、激活消费动能、推动乡村振兴。
突出价值共创
构建丰收节协同共同体
突出农民站C位,激发主体活力。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广泛征集农民活动,组织农民观众亮相丰收节主会场。组织喜迎农民丰收节科普开放日、送技术下乡、玉米品种展示观摩会等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活动。围绕农业品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举办天津市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聚焦农民需求组织品牌设计作品签约转化,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智力支撑、专业服务。
突出区域联动,彰显京津冀特色。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战略牵引,打造“通武廊”丰收宴,设置“‘食’载京津冀”展区,联动北京、河北等兄弟省市150余家企业现场展销品牌农产品近千种,在深入交流对接中增进“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同情谊。
突出城乡互动,推动要素融通。创新“城市消费者+乡村生产者”深度链接模式,打造河畔餐桌·农品品鉴、亲水露营、农机智造·拖拉机秀、二十四节气国风灯会等特色场景,吸引客流量12万余人次,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助农直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消费的生动格局。现代都市型“三农”印象重塑市民认知、增进社会认同、获得市场认可,推动丰收节化风成俗、带动发展。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