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文明传承展新颜 多部门共答丰收卷
时间:2025-10-17 09:48: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坚持农民主体、文明传承、守正创新,各级农业农村、文旅、文物、文联等部门同题共答,全力把丰收节山西活动办成农民的喜事、农村的盛事、传承农耕文明的大事。

  以节培根

  活化万年农耕智慧图谱

  弘扬农耕文化,把丰收节办在农耕文明发源地。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彰显“敬授民时”的农耕智慧,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嫘祖养蚕、后稷稼穑遗迹承载中华农事起源记忆,万荣县后土祠展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大同古城墙展示农牧交错带文化融合,昔阳大寨、壶关晋庄展示生产模式。山西坚持每年1个省级主场庆丰收活动、10场以上省级部门主办活动、百场市县特色活动,展示悠久厚重农耕文明,唤醒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深刻记忆。

  传承农耕文化,在丰收节具象化展示农耕文明。搭建“云上农耕”数字孪生平台,VR还原陶寺观象台天体运行轨迹,AI模拟古代耕作场景,复原“四时八节”观测仪式,开启线上与“最早中国”的时空对话;举办山西古建巡礼打卡活动,掀起“乡村访古”热潮;举办全省农民书画展、“向往的生活”乡村产业体验、谷田音乐会、华夏蚕桑溯源宣讲、“丰收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追寻历史、崇尚自然。

  保护农耕文化,以丰收节促进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举办“国宝与农耕文明”专题展,以国宝见证丰收。修复万荣后土祠、襄汾陶寺等农耕遗址,持续培育和发扬长治党参栽培系统等4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将东湖老陈醋酿制、冠云牛肉制作等国家级非遗融入节庆展演,打造“非遗工坊+研学体验”模式,让“活态遗产”成为读懂华夏农耕史的教科书。

  以节铸魂

  挖掘农耕文化精神价值

  感悟乐观精神。山西农耕史是“人定胜天”的生动注脚。贫瘠与干旱从未让三晋大地的农民低头,反让这里生长出最顽强的丰收果实。在丰收节呈现大寨村“七沟八梁一面坡”、翼城县“吨半田”科技攻关等奋斗历程,展现“与天争时、与地争利”的农耕韧性,为山西进一步推动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增添责任感、使命感。

  感悟奋斗精神。突出农民主角,宣扬申纪兰等劳模事迹,期间举办“村BA”、村歌、“村晚”等“村字号”群众性活动,组织劳动竞赛,举办农机操作手和无人植保机技能大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产技能。连年举办农村创业大赛,累计吸引了上千个创新项目参与,全省乡村热土展现勃勃生机。

  感悟创新精神。举办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展示山西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及保护与利用成就。在生产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展示作物新品种、新型农机、智慧农业、节水抗旱等先进生产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

  以节兴业

  构建农耕文明转化矩阵

  打造特色产品展销平台。丰收节期间举办金秋消费季、山西农业品牌之夜等活动,每年各地举办50场以上,带动农产品消费2000万元以上;推介晋字号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临汾市主会场以二十四节气场景引流,带动功能食品、康养旅游等产业增收12亿元。

  打造农文旅融合平台。依托全省87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9个中国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深度推进乡宿、乡食、乡购综合体验。借力“黑神话:悟空”热度,隰县小西天景区邀请游客免费品尝玉露香梨,脆甜的香梨、淳朴的乡风火爆出圈,实现“一个悟空打卡点,带火一个县的乡村旅游”;晋城市铁佛寺带动当地村民特色餐饮服务增收近45万元,推出的10余种文创产品为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各地积极举办采摘游、乡村游,2024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112亿元。

  打造农耕文化成果交流平台。举办开镰节,让群众走进田间地头,近距离感受丰收喜悦、科技进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省市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丰收栏目,报道丰收节庆活动,展播《丰收的山西》、《黄河岸边话丰收》等;新媒体矩阵实时传播丰收场景,宣传农产品品牌,与全社会分享山西特色的乡村轶事、农民故事、丰收喜事,持续推进优秀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书写好农耕文明传承的时代答卷。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