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新兴的节日、农民的节日”,将丰收节打造成为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富庶之美、风貌之美、人文之美的大舞台,让丰收故事常说常新、丰收成果全民共享、丰收节日深入人心。
坚持特色办节
方案制定“多元化”
注重高位统筹指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写入省委一号文件。近两年江苏把省级活动开幕从原来的“领导宣读”改为邀请基层农民、“三农”干部、农业企业家等代表共同启动,在节日中留下更多农民群众的高光时刻。
加强横向部门协同。牵头成立由19个有关省级部门组成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办节模式。活动策划实施上,注重融入江苏特色、展现江苏担当,围绕国家层面活动主题确定省级主题和活动方案。
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牵头抓好省级主场活动的选址落地,举办地点要求下沉至村,重点比选申办地“三农”发展实绩、与国家主题契合度,同时兼顾交通区位、产业平衡等因素。内容策划上充分尊重地方意见,适时予以优化指导。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推动丰收节活动基本实现主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坚持农民过节
活动组织“接地气”
聚焦“农民”和“丰收”两个关键词。做实做深活动内容,重点围绕民俗文化表演、惠农政策宣传、“三下乡”、“三进城”等深受农民欢迎的活动展开,挖掘推出一批“新农人”、“新农干”的先进典型、优秀代表。例如,盐城市为全市“十佳百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场赠送无人机、拖拉机、液晶电视等实用奖品;苏州常熟市成为丰收节全国重点活动“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会址。
始终坚持“简约祝节”的鲜明导向。强调庆祝活动的乡土性、自发性、习惯性,将丰收节活动与当地稻米节、赶湖节、开捕节、建村周年庆等固有农事节庆融合举办,这些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农民群众纷纷主动参与。
持续推动丰收日向丰收季转型。鼓励各地结合农耕文化、农时农事以及地方传统习俗,在丰收节前后一段时间,因时因地开展乡村美食品鉴、“村超”、“村跑”、“村晚”、农民故事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活动,为乡村聚人气、添活力。将每年省级主场举办地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丰收文化研究与示范基地”,打造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载体。
坚持同心庆节
城乡共享“氛围感”
活化节庆形式。以丰收节带动城乡消费提质扩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繁荣,联动中秋国庆假日市场,线上线下统筹办好金秋消费季、“农情四季”江苏农业品牌推介、“苏韵乡情”乡村休闲农业推介、农业嘉年华等特色活动,近两年更加注重遵循现代节日经济规律,向轻量化、沉浸式转型。例如,常州市在“十一”黄金周的太湖湾音乐节中,叠加举办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促销,让音乐节成为丰收的引流新入口;宿迁市联手京东,推广霸王蟹品牌,同步开展“蟹王蟹后”争霸赛、大闸蟹品鉴、重大项目招引等活动。
调动多方资源。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联合举办“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巾帼直播间”等活动,推动国潮新品、青春力量、“她”经济等时尚元素融入乡村。联合媒体策划推出金秋话丰年、我们的“丰”景等系列报道,带动全民参与,让农民朋友“晒丰收”“秀幸福”,共同讲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丰收主题鲜明的乡村故事。
增强农民获得感。丰收节期间,全省各地通过举办丰收节义诊和医疗保障活动,使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设置与农业一线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趣味任务和打卡环节,融入粮食种植、农机操作、种苗繁育、疫病防控等关键知识,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强大动能。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