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安徽省多措并举把丰收节打造为致敬农民、礼赞丰收、弘扬和美的盛会,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坚持系统思维
从“学习借鉴”到“范式重构”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努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皖美盛会”。
凝心聚力“一股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省农业农村厅发挥牵头作用,安排处级干部带队现场驻点,市县成立工作专班,合力推动各项筹备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上下联动“一盘棋”。省市县全方位协同、全系统联动,每年丰收节前后,组织全省16个市、104个县(市、区)举办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庆丰收活动700余场次,200余万人参与,营造了全社会共庆丰收的浓厚氛围。
创新创造“一招鲜”。运用现代品牌传播理念,首次建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视觉识别系统,推出《和美乡村》原创主题歌,全面提升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品牌影响力、传播力。
弘扬丰收文化
从“千年农耕”到“破圈出彩”
以丰收节为契机和平台,深入挖掘、展示江淮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在继承中推陈出新,在发展中开拓创新,让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
点亮文化“光彩”。每年丰收节主场活动中,寿州豆腐、芜湖铁画、淮北泥塑等农业非遗项目闪亮登场,非遗传承人与大家交流互动。芜湖市湾沚区鸠兹湾丰收文化馆从“一粒米”的诞生、“一亩田”的视角,讲述了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播丰收“多彩”。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全省各地组织举办了桃花节、采梨节等70余场“数节气 话农事”系列活动,全场景展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和美画卷。
焕发创新“异彩”。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文化根基和时代价值,注入时尚设计元素,开发制作了丰收节纪念章、书签、鼠标垫、手伴等系列丰收节IP衍生品,展现了丰收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重科技加持
从“线上线下”到“实数融合”
紧跟科技创新步伐,注重运用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让丰收节彰显“科技范儿”。
让丰收节“潮”起来。2023年首次在全国主场活动中应用裸眼3D技术,举办乡村青年音乐会,运用先进的视听技术、组织形式,为观众带来突破常规的视听体验。
让丰收节“慧”起来。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安徽耕云农业大模型,专门设立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区,全面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全方位呈现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让丰收节“热”起来。制作《丰收捷报》等丰收节宣传片,上线一周内网络播放量突破1亿次。利用网络平台推送丰收节活动信息,让丰收节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突出市场导向
从“与民同乐”到“惠民增收”
充分发挥丰收节的品牌影响力,让市民走进乡村,与农民共庆丰收;让土特产走俏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让“流量”变“增量”。制作了“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展示图和“安徽省土特产品牌分布地图”,实现各类土特产品“按图索味”,联合省电视台、邮乐农品网等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全方位展示“徽”字号绿色农产品。近3年丰收节期间,全省开展线下展示展销830余场次,销售农产品16亿元以上。
让“隐藏款”变“热销款”。举办江淮美食节活动,现场品鉴乡村美食,充分展示江淮传统乡土饮食文化,让丰收节更具烟火气、冒热气、聚人气,让乡村美食“火起来”。
让“深藏”变“深游”。每年9月份起,联合省文旅厅开展“和美乡村游惠民月”活动,连接国庆假期,发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市民走进乡村共赏和美画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300多万人次。
树立长效理念
从“火爆出圈”到“四季常红”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丰收活动资源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办好一个节庆、优化一片环境、惠及一方群众。
着眼续航力。丰收节活动策划伊始,在场地选择、设施建设、环境改造、人才培育等方面,同步考虑设计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机制,为节后转入长期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激活内生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完善、乡村运营等环节,让农民一起谋划、一起建设、一起管理,共同把丰收节举办地打造成网红打卡地,让农民在参与中实实在在受益。
增强运营力。芜湖市湾沚区鸠兹湾组建运营团队,持续打好丰收文化品牌,全年推出春耕、夏管、秋收、冬藏四大系列60多场丰收体验活动,建设青年创客中心等载体13个,招引孵化企业21家,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4倍,进一步提升丰收节的品牌价值。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