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 打造要素畅流通道 打开融合发展空间
时间:2025-05-21 08:49:3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县域位于城乡两头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辐射带动作用,湖北省武汉市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在县域内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完善制度机制,突破“动能跟不上”的困境。强化组织领导,聚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破除“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释放整体推进的强大动能。高位统筹提能。加强市级层面工作统筹,强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发挥,形成多跨协同、条块结合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变城乡差距为发展势能。压实责任聚能。围绕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将有关指标同步纳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系统,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松绑放权赋能。精准编制下放新城区行政权力事项清单,下放部分建设用地审批权限,建立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和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机制,赋予新城区一定的优化发展空间自主调控权。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创新思路举措,攻克“通道怎么建”的难关。紧扣城乡要素流动这一关键环节,创新政策举措,强化试点示范,打造要素流动绿色通道。畅通用地保障通道。每年拿出一定比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探索推广混合用地、点状用地模式,拓展用地来源。构建劳力对流通道。强化育才、引才、留才配套政策集成,探索“城乡两栖”人才使用路径。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落户门槛,优化积分落户政策,建立健全成本分摊机制和奖励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展金融滴灌通道。推进金融保险服务创新,针对小微经营主体,开发灵活多样的金融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推动“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等金融支农产品扩容提量。打通技术服务通道。依托城市涉农科教资源,搭建技术、人才、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形成资源充沛、来源多样、便捷高效的技术供需对接通道。

  坚持规划引领,消除“要素往哪流”的制约。科学定位、融城入圈。准确把握区域定位,持续完善郊区新城功能,积极对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加快融入武汉中心主城;立足资源条件,深化区域协作,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进行错位布局、向心发展,努力进入武鄂黄黄都市圈核心区。全域统筹,梯度衔接。选择发展基础好、产业支撑强、区位条件优的街镇、村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龙头、重点街镇为枢纽、中心村为支撑的空间体系,引导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县乡村形成梯度布局、有序衔接。长短结合,点染留白。聚焦农民生活急盼、企业发展急需、产业转型急缺的领域重点规划、优先建设;研判城镇化趋势,对于重点街镇和中心村适当超前布局,促进人口有序集聚发展;对于一时看不准的,适当留白,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和规划对后续发展造成限制。

  搭建有效载体,解决“主体怎么接”的矛盾。建设新城镇。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县域统筹机制,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老基建升级和新基建布局,推动道路、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持续提升郊区新城功能。培育新产业。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服务业比重,强化县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乡村生态资源价值挖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实现产村、产镇融合发展。构筑新堡垒。实施“红色头雁”工程,促进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探索土地合作型、乡村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