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碱”生“金”——苏垦农发临海顺泰生产区盐碱地改造利用纪实
时间:2025-05-21 08:48: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飞 字号:【

  春耕时节,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简称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顺泰生产区万亩麦田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江苏盐城市射阳盐场,因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地势低洼、四周环水,一度成为废弃之地。说起这片土地的嬗变,要从2021年说起。

  2021年11月,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与盐城市国有企业——江苏银宝集团顺泰农场进行战略合作,在1.78万亩贫瘠的沿海滩涂上成立了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顺泰生产区,垦地双方分别占股51%、49%,由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负责种植,银宝集团提供土地。公司迅速抽调14名员工,在这片盐碱地上组建5个生产大队。

  “当时,正值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田块却满是积水,地势低洼排不出去。”回想起刚接手时的场景,顺泰生产区主任蔡小平仍心有余悸,为抢抓农时,支援顺泰农业生产,公司党委动员上百名干部职工赶赴一线,拖着抽水泵一块田一块田地排水。连续4天奋战近80个小时,终于将积水排出,使得田块基本满足小麦种植条件。

  要从根本上改变顺泰生产区现状,就要同盐碱作斗争,经过一段时期踏田调查、对标学习和经验积累,顺泰生产区自创“三改联动法”。一是土壤改良,针对盐碱地采取勤灌勤排模式,多次淋盐洗碱,降低盐碱度,根据不同田块墒情,每年精准定点投放2000多吨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同时采用土壤深耕、秸秆深埋等方式增厚有机层,利用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二是农田改造,大力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调派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分隔整地、推平地垄、开挖沟渠,新建大流量电灌站5个,改造进水渠,引入智能灌排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三是农技改进,生产区因地制宜推广苏垦农发先进农业技术,培育选用南粳9108、淮麦50等耐盐高产稻麦品种,全程机械插秧播种、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收割,狠抓农作物田间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付出,顺泰生产区出现了喜人的变化。3年多来,土壤从平均盐分超过3‰,部分撂荒田块盐分100‰,有机质含量仅为5‰,变为平均盐分降低到1‰,有机质含量10‰,所有田块均种上了粮食。年均亩产从小麦700多斤,水稻1000斤左右,到2023年亩产大小麦破1000斤,水稻1260斤,实现利润近800万元。2024年大小麦、油菜再次创造高产纪录,甚至超过了周边一些耕种多年的良田。

  亮眼数字的背后是顺泰生产区全体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和默默付出。

  由于顺泰生产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全体工作人员办公、入住都在集装箱,冬天像冰窟、夏天像蒸笼,夜里风力发电机声响大,离家远,吃不好、住不好,加上种植难度大、面积广,部分人员有失落情绪。为此,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和生产区管理层一方面想方设法不断改善职工后勤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思想工作,让大家明白外拓合作、盐碱地开发是江苏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所在,使命光荣。同时,为进一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经过时任分公司领导定调和生产区全体工作人员交流,提炼出“不胜不休永向前”的口号,并将这7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区入口。

  光荣使命和铿锵誓言让生产区全体人员增强了自豪感、归属感,极大坚定了埋头苦干的决心、提振了干出成绩的信心。

  70多年前,农建四师官兵把荒芜的沿海滩涂当作生产建设的新战场,从“苏垦第一犁”到良田百万亩,从产粮百万斤到供养百万人。今天,新时代的江苏农垦人再次进军盐碱荒滩,传承弘扬农垦精神,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作者单位:江苏省临海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