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46个案例从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涵盖组织振兴、治理体系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创新等多个维度。这些案例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揭示了“党建+”模式在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中的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当前,城乡利益格局、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尤为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多方力量、创新治理手段,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建引领是治理创新的根本保障,需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入选案例中,多地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例如,山东省淄博市推行“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法,通过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群众、一线议事决策,实现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实践证明,党建引领的核心在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问题导向是治理突破的关键路径,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务实举措回应需求。乡村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如何回应群众迫切需求。入选案例中,多地聚焦基层痛点,以机制创新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共性在于“精准施策”。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麻花庄村以“正‘三风’去陋习”为抓手,通过树立典型、涵养文明新风,有效破除农村陈规陋习。这种从问题出发的治理逻辑,体现了党建引领下“靶向施策”的科学性,也提醒着我们,只有把群众“心上事”变成干部“上心事”,方能化解民忧,温暖民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多元协同是治理升级的核心动力,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生态。现代乡村治理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网络。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探索实施“五联五共”党建统领万企兴万村行动,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多元共治模式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让民众真正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去,发挥各类资源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治理注入持续活力。
技术赋能是治理提效的重要手段,需以信息化推动治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全面融入乡村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在推动传统治理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治理效能。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群治分”平台创新性地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积分 + 信用分”的激励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重点在于让数字工具真正用于农民,通过乡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民数字素养提升,提升乡村数智治理效能等,切实让农民群众在现代治理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唯有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治理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手段从“单一”向“多元”升级,才能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书写乡村善治的新篇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