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打造农业强国建设的县域样本
时间:2025-05-21 09:03:4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坚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推动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迈进。202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02亿元,增速4.4%;村均经营性收入达843万元,增长11.36%。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20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农民可支配收入5.86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1,“三农”主要指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2年荣获全省农业农村领域最高荣誉“神农鼎·铜鼎”,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探索都市农业新路径

  推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筑牢粮食生产根基。推动粮食生产稳中向优,大力推行综合种养。2024年,全区粮食生产总产量10.22万吨,综合种养基地建设总规模超4万亩。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入选全国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高效试点创建名单。农业“双强”持续发力,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7%,建成数字农场和未来农场19家,总数位列全省前列。入选全国首批设施种植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完成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创建。加快构建“一园引领 百园增效”农业园区建设新格局,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十大典型建设模式。

  培优特色农业产业。深耕稻、茶、梨、桃、竹“五子登科”优势产业,建成径山茶、仁和渔业、瓶窑果蔬等全产业链项目。径山茶首评获评“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榜单第三,品牌价值超3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55亿元。中泰竹笛销量占全国竹笛销量的85%。推进产村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特色村8个,其中径山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扎实推进产业融合。持续拓展“以旅串联、以农文为核”的乡村旅游产业链,2024年实现休闲农业总收入超14亿元,入选全省创意农业试点县名单。放大“良渚论坛”辐射带动效应,以良渚文化大走廊为纽带串联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发展带,“禅茶一味·品茗问道之旅”和“杭州余杭中泰道茶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余杭文创梨膏棒棒糖亮相巴黎奥运会。依托余杭主流平台电商、直播电商、品牌电商集聚优势,创建首批省级农产品电商村3个、全省数字乡村“金翼奖”百优村3个,实现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4亿元。

  深化“千万工程”新实践构建乡村宜居宜业格局

  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率全国之先构建绿色GDP考核体系,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以打造全国“和美乡村实验区”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行政村向村民小组延伸,余杭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小古城村、径山村入选“千万工程”全国现场会考察点位。创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成功创建10个省级未来乡村,推进“禹上稻乡”“未来笛乡”等10条各具独特韵味的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

  乡风文明涵养厚植。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打造百丈杭州农历博物馆、百丈传梭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18个。加强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径山茶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深化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协商经验,径山镇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小古城村基层民主协商“四议六步”工作法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探索实行的村级小微工程“直包到匠”列入全省清廉村居小微权力监管制度清单,实行“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积极回应民生需求,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多年蝉联全省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第一名,成功入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培育名单。大力发展美好教育,西部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持续推进舒心就医工程,西部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覆盖率达100%。深入实施“五星幸福体”工程,以余杭农村助餐工作为蓝本制定的《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规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以道路交通为重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810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打造强村富民新样板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充盈农民“钱袋子”。在全市率先设立低收入农户综合保险,为7000余名低收入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每人每年最高可提供7700元赔偿金额。党建引领推进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及乡创人才式“共富工坊”建设,累计打造“共富工坊”103家,吸纳就业人数5270人,其中低收入农户503人,人均月增收2863元。盘活利用闲置及低效村集体资产和闲置农房,建设一批生产、附属配套等公共设施,打造“村建民用”项目,全区累计建设“村建民用”项目112个,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376万元,带动村民就业642名。

  盘活集体“家底子”。创新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经营模式,推动资源禀赋不强、地理位置受限的经济相对薄弱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创新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推进农货进城、农民入企、产业落镇等协作模式,累计为西部五镇引进高层次人才54人,落户项目92个,总投资超80亿元。

  引育现代“新农人”。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十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8万余人,获评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每年投入1200万元引培资金,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基金、从业津贴、信贷担保等支持,累计吸引农业农村创业就业青年人才2600余人。创新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构建覆盖多村的“区级乡村CEO—镇街乡村造梦师—村级助理”梯次衔接运营网络,带动落地乡创项目129个,吸引投资3.17亿元,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已推广到广东、云南、重庆等省市。与高校探索农业科技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全区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基层农技人员15名,选派个人及团队科技特派员120名。

  点燃改革赋能新引擎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余杭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区试点工作。修订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多措并举推进保护区内农户住房解困工作,完成保护区内住房解困86户。创新土地流转租金调控机制,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标准、多元的招标竞标模式及监督闭环管理机制,维持土地流转租金稳定,该机制成功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农村改革十大案例。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积极开展“校地合作”项目,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新品种,示范推广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等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功建立蜜梨、竹笋、稻米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8个、数量全省第一。

  优化创业服务载体。深化打造乡创空间等创业阵地,投用乡创空间4家,招引实体入驻企业63家,全年营业收入7400万元,吸收周边就业人数310人。推进文化艺术场所下沉乡村,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如百丈镇溪口村积极盘活闲置空间落地乡村博物馆(文化馆)10家,招引27名设计师、直播员、非遗工匠等青年人才入驻运营,2024年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1200万元。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