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工作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运用于基层治理的成功案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提到“六尺巷工作法”,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再次点赞“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这既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探索“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坚持党建为先,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一是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细化“六尺巷工作法”实践路径,制定28项具体措施,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责任到人、到部门。二是做实书记项目。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压实书记抓基层治理“第一责任人”职责,2024年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242个,推动解决群众诉求338个,省委社会工作部确定桐城为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工作支持联系点。三是发挥组织引领。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体系,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190个。推动党组织活动“进楼入户”,做实在职党员“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全市147家驻区单位、1437名机关在职党员定期到党群驿站开展组团式服务。
坚持文化为魂,奏响基层治理“主旋律”。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心编排展演以六尺巷为主题的黄梅戏、演艺剧,举办“六尺巷工作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将六尺巷礼让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标准。2024年选树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2人、安庆好人11人、桐城好人41人。三是规范群众行为。将六尺巷礼让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章程,引导群众明理崇德、向上向善。推广运用积分制,在村(社区)设立积分超市202个,拓展积分在医疗、教育、养老等7类22项公共服务政策福利,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
坚持服务为本,建强基层治理“主阵地”。一是建好“微场所”。持续深化“八有八建”工作,将活动阵地建在服务群众最前沿,建成规模性小区党群服务站44个,小微驿站75个。聚焦“一老一小”,打造“红色港湾”“五星驿站”“巷里生活”等一批特色服务活动场所。二是搭建“微平台”。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社区)党群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群众说事”常态长效。2024年,全市共召开各类说事会、协商会1552场,化解矛盾纠纷1102件。三是做实“微服务”。优化网格布局,精准划分城市网格274个、农村网格1142个,配强网格力量。发挥“文都e家”治理平台作用,建立“巡查—办理—反馈”闭环机制,提升网格服务质效。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分时分类分众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坚持共治为要,汇聚基层治理“大能量”。一是建强骨干力量。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选聘等方式共配备社区工作者428人。建立村(社区)两委激励保障和荣誉表彰机制,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五档评定晋升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每年评选“担当作为好支书”。通过“乡编村用”公开选聘7名村(社区)干部为镇街事业编制人员,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二是充实调解力量。出台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实施方案,完善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依法办理闭环管理等6项机制,持续壮大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队伍,建立调解人才智库,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200余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2024年,全市共调处矛盾纠纷2939起,调处率达99.8%。三是凝聚社会力量。强化“暖新桐行”品牌效应,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全市907名快递员、外卖小哥兼任网格员,累计上报处置安全隐患、民生问题700余件,实现关爱暖“新”与治理融“新”双向奔赴。
(安徽省桐城市委农办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