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寄予厚望的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4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3亿亩,粮食产量820.1亿斤,居全国第6位;草食家畜养殖量1.4亿头只,牛肉、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落实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部署要求,强化政策集成和科学引导,加快推动秸秆变肉换奶、种养循环,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8%,其中,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7%、肥料化利用率达到19.1%(燃料化5.7%、原料化和基料化不足1.3%),形成了以秸秆饲料化为主的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方式。
在精准施策上着力。内蒙古立足养殖大区的优势,将秸秆作为饲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点产业链建设中一体研究、一体推进。自治区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要求持续提升秸秆等饲草供给能力,为发展舍饲圈养提供有力保障。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草产业11条、设施畜牧业6条政策,推动饲草产业做大做强。农牧厅印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将秸秆饲料化纳入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发展长草短喂指导意见,以畜牧业转型升级,带动秸秆就地转化。内蒙古黑土区全部集中在东四盟市,总面积4455万亩,既是自治区秸秆主产区,也是养殖业聚集区,全区5大奶源基地3个在黑土区,把黑土区作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域强力推进,形成了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肥料的绿色循环利用模式。
在项目扶持上聚力。“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争取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项目资金8亿元。范围上,共支持9个盟市的48个旗县,其中东四盟市黑土区25个旗县实施过项目,占东四盟市旗县总数的62.5%,累计获得农业农村部资金4.98亿元。内容上,按照饲料、肥料“两化”融合,种植、养殖农牧结合的思路,重点支持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培育各类秸秆服务主体7500多家,建成秸秆储草棚380万平方米、黄贮窖池670万立方米。成效上,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2865万吨、利用率65.7%,占饲草总量的36%(全区饲草总量7863万吨);推动秸秆全量还田面积2267.4万亩,秸秆肥料化利用量835万吨,利用率19.1%。其中,东四盟市秸秆可收集量3007.7万吨,占全区68.9%,利用量2763.2万吨占全区的69%,综合利用率91.9%与全区基本持平,但借助草原禁牧和舍饲圈养契机,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带动秸秆饲料化利用量2040.1万吨,利用率达到67.8%,较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是全区秸秆饲料化的重点区域和典型代表。
在产业带动上用力。结合农牧业大区的实际,着力推动秸秆“收储+加工+销售+养殖”全产业全链条发展,全区累计培育各类市场经营利用主体3800多家,其中以精深加工为主的秸秆饲料加工企业1500多家。探索推广“秸秆变肉换奶”、延伸至粪污还田的有效路径,以通辽等秸秆主要产生地为代表,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秸秆养殖肉牛就地转化利用、粪污就近还田沃土模式;以兴安盟等畜牧业养殖地为代表,形成了“动物中央厨房”配送的秸秆深加工利用模式。市场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断提高,累计拉动社会投资150多亿元,全区秸秆饲料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10亿元。秸秆饲料化也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东四盟市牛存栏加出栏共948.5万头,羊5778.1万只,分别占全区的67.2%和45.6%,是自治区成为国家“肉库”“奶罐”的重要保障。
在技术创新上发力。研发上,以自治区专家为主,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秸秆利用新技术和装备攻关,先后突破了向日葵秸秆饲料加工新技术,发布了玉米秸秆膨化饲料加工、肉羊秸秆型日粮育肥等地方标准,研发的秸秆“破壁—菌酶”饲料化技术,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推广上,以市县本土技术人员为主,组建了300余人的指导服务团队,重点推广黄贮、揉丝、膨化等饲料化技术,总结形成配方饲料、颗粒饲料等利用模式,带动全区年消耗秸秆约1400万吨。农牧厅还在扎兰屯市成立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研究院,组建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工作推进组,开展黑土地保护和秸秆还田利用新技术和装备攻关,提炼形成黑土区秸秆还田大河湾、阿荣旗、扎赉特、莫力达瓦4种还田模式,发布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引,主推秸秆少量覆盖免少耕播种、秸秆部分覆盖免少耕播种、秸秆全量覆盖免少耕播种3种技术模式,在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2890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耕地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