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为把三江稻渔产业做大做强,三江县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重要的特色产业来抓,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全县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自2015年以来,三江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创立了“优质稻+再生稻+鱼(或螺或鳖)+瓜果”的“坑沟式”立体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收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产业兴旺”的良好成效。目前,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8.26万亩,平均亩产鲜鱼41公斤,年产值达到1.8亿元,高山鱼稻(再生稻)年产值1500万元。稻渔产业覆盖70%以上的脱贫户,脱贫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以上。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已成为侗乡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千年稻鱼 三江有鲤
三江侗族是最早开始驯化水稻,开启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稻依水成田,鱼有水才欢”,在三江侗族开启稻作文化的同时,稻鱼文化也应运而生。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三江县志》中记载:“春放秋捕,禾鱼两利”。以史为鉴,三江稻鱼共生上千年,是中国稻鱼文化的活化石。
鲤鱼对于侗族乡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菜肴,更是象征多子多福、福寿有余的吉祥图腾,侗族工匠让三江稻田鲤鱼展现在风雨桥的飞檐斗拱之间,矗立在侗寨鼓楼的宝顶之上,以物为证,三江稻田鲤鱼与侗族文化形影不离,生生不息。
稻田鲤鱼是侗族乡亲每逢佳节的膳食必备,是招待宾客的头道菜,无论是酸爽醇厚的酸鱼,还是鲜美无比的侗族鱼生,亦或是外焦里嫩的香煎鲤鱼,都是侗乡对客人的深情款待,三江稻田鲤鱼——侗乡待客招牌菜。
科学谋划 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三江县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水质气候,采取生态健康的种养模式,充分发挥“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原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施用农家肥和农副产品养鱼,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产品无农药残留,从而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收到了“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的互利互补效果。因此,三江县的稻田鲤鱼别有风味、绿色健康、肉质鲜美而广受消费者欢迎。经检测,“三江高山稻鱼”属于“富硒”产品,同时又是国家地标产品。随着旅游、餐饮、物流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流动,三江高山稻鱼民族特色品牌的名气正在不断提升和外扬。
目前,三江县宁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3家稻田养鱼企业获得2023年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认证。三江县华强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等20家稻田养鱼企业获得2024年广西认定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江稻田鲤鱼”获得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
产业联动 增值增效
三江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4个,年接待游客数突破1000万,这有效带动了本地餐馆的水产品消费。三江县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结合“稻鱼节”“多耶节”及“五一”“国庆”等众多节日,让游客参与钓鱼、下田捉鱼、田边烤鱼等活动,体验侗乡稻渔综合种养农耕文化的乐趣,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升级。通过民族节庆活动,丰富了“三江稻田鲤鱼”文化内涵,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目前,三江县确定每年的10月份为“稻鱼节”。并探索畜禽有机肥饲料、蘑菇棒喂鱼,实现循环经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效支撑、促进了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来三江必吃“三江稻田鲤鱼”已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多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