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芝 四十年初心如磐 书写为农服务答卷
时间:2025-05-21 09:01:3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刚 牛震 字号:【

  “杜站长,您快瞅瞅我家麦苗咋发黄了呀?”“别慌,我瞧瞧。”

  循着声音望去,一位身着红色马甲、脚穿布鞋的朴实大姐正穿行在碧绿的麦田里。她留着花白短发,面庞晒成麦色,脚步踏过田垄时带起泥土的气息——这位被乡亲们唤作“杜站长”的人,便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

  在高唐县,“杜立芝”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单位同事称她“杜局长”,乡亲父老喊她“杜站长”,村里的孩子们则亲切地叫她“芝妈妈”。作为连续三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既是“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创建者,更是荣誉等身的基层农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从国家级荣誉到省级表彰,二十余项称号见证着她的奋斗足迹。

  一位普通的农技工作者,缘何能受到全县农民朋友的真心欢迎?在一系列荣誉头衔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杜立芝扎根乡土四十载的农技人生,探寻一位基层党员为农服务的精彩故事。

  热爱,在少年理想深处扎根生长

  “从事现在这份工作,成为一个农技工作者,跟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杜立芝说。

  1964年,杜立芝生于高唐县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五个,父母靠着十几亩地的收入供他们上学。1981年高考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让这个农家陷入愁云——种的棉花不知啥原因大面积枯死。看着即将丰收的棉花枯萎打蔫,乡亲们蹲在地里只能唉声叹气。父母焦急又无能为力的神情,深刻印在她的脑海里。17岁的杜立芝攥紧衣角暗自发誓:“要学好农学!把庄稼地里的难题弄明白,让父母和乡亲们不再为种好地犯难!”

  高考终于如愿,杜立芝考上了聊城农校。大学三年后毕业,当同学们纷纷选择留校或进入科研单位时,杜立芝却背起行囊回到了高唐,选择成为姜店乡农技站最年轻的技术员。

  “在学校里学的到底管不管用?”为了检验下自己的本领,她把自家棉花地当作第一个“战场”。彼时恰逢棉铃虫暴发期,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白天蹲在田里观察虫情,夜晚对照课本研究防治方案:自制糖醋液诱捕成虫、带领乡亲人工捉虫、精准配比农药喷施。当年秋收,她家棉花地竟在虫灾中逆势增产,雪白的棉桃压弯枝头,成了十里八乡的“活教材”。

  “杜家闺女的法子真管用!”邻居们纷纷上门讨教,她便挨家挨户讲解病虫害防治要点。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年全村棉花都用上了她的“土办法”,并且取得了好收成。这场“首战”告捷,让杜立芝真正走进了那片她决心奉献终身的土地。这一脚踏进去,便是四十载春秋。

  本领,在实践泥土里锤炼提升

  “干好农技服务工作,光有真心和热情不够,还得有真本事,不能被乡亲们问住了!”杜立芝说。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杜立芝的工作重心放在粮棉的生产与种植上。1992年,国家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县里鼓励种大棚蔬菜。一天,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菜农,拿着一棵叶子变黄的黄瓜秧子,骑自行车跑了30多里地,火急火燎地找到了县农业局植保站的杜立芝:“杜老师,你看这是咋回事?”看着菜农一脸焦急的模样,当时对于蔬菜栽培技术认知缺乏的杜立芝,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这也是她第一次“被问住”。看着失望离开的老农背影,她心里更不是滋味。

  “决不能再被老乡问住!”从那天起,杜立芝横下一条心,要把粮棉、蔬菜等领域的农技知识学深悟透。白天,她下村钻大棚,观察蔬菜作物的生长变化;晚上,她抱着各类书籍报刊查资料,把每天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不管严寒酷暑、凌晨黑夜,只要听说哪村的菜苗有了“疑难杂症”,她保准会赶到现场。

  转年开春,姜店乡尚官屯村的50个大棚遭遇“灭顶之灾”,黄瓜苗还没移栽就枯死。一个大棚投资六七千元,大多是农户东拼西凑借来的钱,这可急坏了村里的农户。接到村民求助,杜立芝与同事赶往当地。走进大棚,鼻尖嗅到的一丝刺鼻塑料味引起了杜立芝注意:“是不是薄膜释放毒气了?”经过进一步检查后,她终于确定了病因:大棚后坡上盖了劣质薄膜,遇热分解后释放毒氯,引起了黄瓜死苗。当务之急是撤掉后坡薄膜,放风降温排毒,这可让卖薄膜的经销商“难堪”,于是呛声:“低温冻害懂不懂?升温才能救命!”看到这一切,杜立芝蹲在棚里赌咒:“要是我的法子错了,赔双倍苗钱!”

  事实胜于雄辩。当第一棚揭掉薄膜、打开通风口,三天后新叶就顶开了蜷曲的芽苞。而听了经销商建议的大棚,提温后死苗反而连片。这一年,官屯村的棚户平均赚了六七千元,一下收回了成本。村民们纷纷称赞:“还是杜技术员说得准!”村支书更是攥着杜立芝的手,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乡亲们借的债总算能还上了。”

  然而,就是这双被菜农握红的手,后来翻烂了70多本农业典籍,写满90本浸着汗渍的农技日记。全县600多个自然村的田埂上,都留着她的脚印;自行车钢圈磨得发亮,换了三茬;摩托车链条在暴雨里断过,在雪地里卡过,最终成了库房里的“老物件”。

  这些经历,让杜立芝从当年那个红着脸说“不知道”的农技员,变成了乡亲们挂在嘴边的“问不倒”——不管是粮棉病虫害,还是大棚里的“疑难杂症”,只要找杜立芝,准能掏出“对症药方”。

  坚守,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新时代的农技工作人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践行者。”杜立芝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践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杜立芝深信,唯有农技持续创新,方能有效补足农业短板。40年间,杜立芝先后发表农技科普论文30余篇,为种植户累计引进国内先进种植管理技术50多项,让农业技术成果在田间地头广泛应用,助力农民增收超2000万元。

  为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杜立芝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加大行距、运用黄蓝板诱杀,以及借助大型机械进行统防统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她在病虫害防治药品上不断创新试验,成功形成了数套低毒高效的用药方案。针对大棚蔬菜药物蘸花费时费力且易致蘸花激素残留的问题,杜立芝引入荷兰熊蜂授粉新技术,借助熊蜂为大棚蔬菜授粉,不仅提升了坐果率,授粉效果佳,而且畸形果也大大减少。

  在土壤改良技术方面,杜立芝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尝试,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机械深耕以及使用生物有机肥料,作为改良土壤的重点推广技术,推广面积超200万亩,推动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她推广“大蒜—花生”连作模式,有效攻克作物重茬严重影响产量的难题。通过花生、玉米、大豆三种作物轮作,消解不同作物根系产生的有毒物质,实现作物绿色生产。

  在蔬菜种植模式创新上,杜立芝持续改进并推广保护地高效栽培模式,使得大棚间作种植、立体种植、贴茬种植等各类种植模式在全县广泛普及。她推广的蔬菜大拱棚一年三收种植、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等技术,推广面积达10多万亩。

  “新时代的农技员不仅要技术精湛,而且要接地气,要有不怕热不怕冷不怕苦的能力。”杜立芝说。从2004年起,杜立芝的手机号码成为高唐县30万农民熟知的热线。20多年来,她不敢更换手机号,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接听“求助”电话多达7000余个。

  2009年3月,杜立芝被任命为县农业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她下村指导的次数非但没减少,反而更加频繁。“不是在农田里,就是在去往农田的路上”成了她真实的写照。自从有了微信群,每时每刻几十个群消息不断。老百姓遇到种植难题,只需一个电话或一个信息,她看到即回复。“就是要打造专家在身边,24小时服务不掉线的服务品牌。”杜立芝说。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没架子”,这是乡亲们对她最真实的评价。面对同样的病虫害问题,不同人咨询,杜立芝都会耐心讲解无数次,回访无数次。在高唐,接地气的她,早已被乡亲们当作自家人。

  愧疚,亲情亏欠与工作坚守的双向印记

  “一个人再强大,精力终究有限,尤其是对待工作与家庭,总是难以兼顾所有。”杜立芝说。

  对于杜立芝来说,农民朋友的一个电话,就是使命的召唤。每天早出晚归,家人常常不知她何时归巢,又何时启程。女儿年仅两岁,便被送进幼儿园。小学阶段,杜立芝很少接送女儿。女儿读高中时,在学校生病,老师紧急送医挂急诊打吊瓶。等杜立芝赶到,旁人甚至误以为她是后妈。别家孩子能在公园、动物园留下欢乐足迹,而她女儿能去的,只有那一片片麦子地、玉米地。

  十年前,老母亲住院,杜立芝好不容易挤出一天时间陪伴。然而,农民朋友的紧急求助电话,又让她匆忙抛下母亲,奔赴农田。女儿生孩子时,她好不容易请了两天假陪产。期间,农民朋友焦急的电话再度响起:“杜站长,我家小麦咋没麦粒啊?您快来看看还能救吗?”她刚有一丝犹豫,躺在产床上的女儿便懂事地摆摆手:“妈,你快去吧!”

  庆幸的是,家人理解她,女儿更是崇拜她:“她就像我面前的一棵树,看着她的影子,我也渴望像她一样挺拔!”尽管如此,杜立芝内心深处,对家人始终有着难以言说的亏欠。这份亏欠,还延伸到她自己身上。

  冬天下雪路滑,杜立芝摔倒在进村的路上;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她在田间炙烤;蹲在近30度的大棚内,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常年的奔波,让她患上静脉曲张与膝盖疼痛,但她走乡串户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9年,她因子宫内膜增生导致大出血休克,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可清平镇小刘村早已约好请她去给村民培训。她吞下止疼药、补血药,便毅然前往。群众发现她气色不佳,她只称感冒,直至培训结束才返回医院。2022年,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她患上严重胆结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接到求助电话,她谎称自己外出旅游。出院没几天,又重新投身工作。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这句话,既饱含了杜立芝对这片土地和农民的深情厚意,也承载了她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中的那份担当。

  荣耀,以先锋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党代表这个身份,对于新时代农技人而言,既是无上荣耀,更是沉甸甸的压力。”杜立芝说。

  从普通农家女,到六次踏入人民大会堂,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杜立芝深知肩负使命如千钧重担,责任重若泰山。在党的十八大山东省代表团讨论时,杜立芝建言,要化解菜贱伤农困境,关键在于引导种植户“按需生产”,最大程度实现供需平衡。此外,需凭借农业科技提升粮食单产,并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杜立芝自豪地表示:“我提出的建议,有三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这份认可让我无比骄傲。”

  “把群众的声音带上大会,将党的精神传递给群众。”杜立芝在多次宣讲中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装满自己的粮食,这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大家多种粮、种好粮,就是在为国家贡献力量。”她巧妙地将党的政策宣传与科技服务融合在一起,创新打造“马扎课堂”“田间课堂”等特色宣讲品牌,开通抖音号、视频号,充分借助“专家播报”“热线电话”及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430余个微视频,传播覆盖达1500万余人次,让党的声音与农技知识如春风化雨,“飞”至群众身边,“融”进百姓心里。

  对于群众技术之外的求助,杜立芝同样有求必应。2021年,姜店镇换后村村民刘金刚找到她,反映村里小农水设施良好,却因变压器容量小,无法满足多个灌溉机械同时使用。杜立芝立刻向县里相关部门说明情况,并积极投身农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切实为换后村解决了用电难题。

  2023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杜立芝学习,并授予她“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表彰会议间隙,她电话不断,耐心解答着群众的每一个技术咨询。会上,她身着蓝色套裙,这竟是她多年来首次穿裙子。平日里,大家看到的总是她粗糙的双手、黝黑的面庞,而大屏幕上闪过的一张照片,让众人看到了那个年轻时扎着长辫子的美丽女孩……

  “为农民做好服务,让农民种地不再犯难,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杜立芝说。多年来,她以其非凡精神,如磁石般影响并吸引着身边人。在她的倾心传帮带下,培育出了一批批农技人才。2018年11月,在高唐县委的支持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挂牌成立。自此,高唐县拥有了“一站式”多功能服务平台,集理论政策宣讲、乡村人才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于一体。以工作室为核心,全县建成12个镇级工作站与746个村级联络点,搭建起完善的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实际工作中,杜立芝引领团队将农业技术指导的触角,延伸至新型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团队助力下,全县32个村蓬勃发展致富产业,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90后”新农人李金阳创立家庭农场,凭借800亩粮田,大胆试用优良种子、高效机械与先进技术,实现粮食产量节节高;“00后”李龙宇从50亩地起步,逐步拓展至500亩地规模,种粮年收入从几万元跃升至几十万元……众人的努力下,不但让高唐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而且让“杜站长工作室”在当地全面推开。

  从一人、一室、百人团队起步,到如今,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已培育出1000多名科技服务团队成员,以及70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奋战在高唐县农技服务一线的新质生产力。他们化身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先锋力量,身着醒目的“红马甲”,推广70多项农业新技术,催生9个新产业,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高唐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身土,一身虫,一身泥;做一事,守一心,终一生。”当初写在日记本上的这段话,杜立芝实实在在地践行了一辈子。如今,61岁已退休的杜立芝,依旧每日奔走在田间地头,一刻不敢懈怠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