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中职教育如何改革提升——基于河北省的调研
时间:2025-05-21 08:59:4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敏 字号:【

  今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2月11日教育部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系统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学要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为主的农民中职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对标新版职业教育标准,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近期,中央农广校深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及石家庄市鹿泉区、藁城区、元氏县等地,围绕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标准落实落地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对河北省农民中职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农民中职教育生命力旺盛

  农民中职教育是学员交流信息更新技术的重要平台。农民中职教育为学员提供了稳定互信、视野开阔的信息获取平台。藁城区学员李智勇将中职班作为同学之间互通有无、守望相助的平台,在推广自家产品的同时,邀请同学将优质产品上架自家电商平台销售,实现了互利共赢。兴隆县农广校紧密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开设山楂生产技术、板栗生产技术等特色课程,并聘请国家级乡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向学员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学员更新知识体系,促进其产业发展。

  农民中职教育是对短期培训的有效补充。短期培训为农民学员提供了涉农信息、扶持政策获取平台,农民中职教育对学员的培养更全面、深入,特别是起到了启迪智慧、启发思路的作用。元氏县农广校学员丁力是一家种植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农民中职学习期间,他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考察,深受启发,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以中药材种植为突破口,打造属于自己的中药材产品品牌。

  农民中职教育是农广校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农业农村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高中水平的现状下,学历提升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村“两委”干部等有硬性学历要求的岗位,学习需求更为迫切。兴隆县农广校积极发挥自身学历教育优势,在2024年与县委组织部合作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吸收了100名村干部成为农民中职学员。据调研,全县目前中专以下学历的村干部还有500余人,有很大的生源潜力。元氏县农广校正是因有农民中职正常招生,有稳定的教学工作和在校学生,在县级机构改革中保留独立编制,才没有被并入县职业教育中心。

  农民中职教育基础深厚

  河北省农民中职教育发展总体稳定。农民中职教育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河北省农广校现有市级农广校11个,县级农广校95个。得益于河北省在中职办学上多年来持续紧抓不放,省校主要负责人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全国体系办学萎缩、部分省停办的形势下,2024年中职招生人数达到5631人,在校生人数约为1.09万人,县级农广校数量、中职招生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并保持稳定。各市县都在克服经费困难、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招生办学。特别是石家庄市校,每年从市级项目经费中拿出30万元,用于支持激励下属各县校中职办学,取得良好效果。

  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办学机制模式。调研发现,各县级农广校都有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长短结合办学模式。河北省农民中职实行2年制办学。第一学期以高素质农民项目培训为主,后三个学期教学主要通过两部分完成,一是利用培训项目的结余资金开展田间地头实训指导,二是通过省校在线平台完成课程学习。县级校依据教学进程,常态化组织灵活多样的跟踪服务指导,贯穿于两年教学全过程。教师素养提升也形成了日常训练机制。兴隆县农广校每周开展讲课练兵活动,促进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授课能力。兴隆县农广校校长作为农业农村局党委班子成员,分管农业农村局办公室,这使得兴隆县在农广校农民中职政策支持、资金分配、人员支撑等方面拥有较强保障。

  各地办学口碑效果得到认可。河北各地农广校均将培训与中职衔接作为中职办学的重要切入点,采取多种方式动员吸收优秀培训学员参加农民中职教育。藁城区携手妇联培养农村妇女干部,组建农业创业巾帼班,并吸收学员成为中职学员,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元氏县积极参与学用贯通试点,聚焦本地主导产业,深入发掘学习需求,设计了覆盖种植技术、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加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课程,指导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稳产增产、降本增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再将参训学员吸收到中职班,受到本地农业经营主体的广泛认可。

  农民中职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挑战

  教学留痕困难大。农广校按照“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模式开展中职教学,在学员农忙和自然灾害时期开展即时性教学,通过微信群、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通过实操演练等方式开展岗位实践。然而,这些教学环节由于其灵活性和临时性,无法及时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记录中,导致农民中职教育教学内容在纸面记录上出现“比例失调”、内容缺失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课时分配不均衡。由于农广校的特殊性,实践学时占比较全日制中专更多。这种课时分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但也可能导致理论知识学习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教育部硬性的课时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农广校中职教育的认可度。

  政策贯通不到位。在2021年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型课程”“四灵活”“五个教学环节”等要求,旨在为基层校解绑,帮助基层校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兴隆校就提出语文、历史等课程成为学员学习的负担等问题。

  队伍老化素养欠缺。调研的各县校中除兴隆县校外,都面临人手短缺、队伍老化断档的危机。调研中几位县级校教师在介绍专业教学时,对课程类型、教学类型、教学环节等概念没有明确区分,以小见大,当下体系师资的专业化轮训迫在眉睫。

  办学经费不充足。调研各县农广校都反映,由于农民中职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办学存在困难,现阶段只能依托培训经费和上级部门支持经费办学,存在诸多限制。

  对策建议

  建立完善农广校专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中央农广校已于2021年发布并实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农广校版)》,随着教育部新版专业教学标准的发布,农广校应主动作为,以全日制学校的课程标准为参考,按照实践育人首位原则,转化吸收,打造农广校专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后续按照计划,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对象、不同学习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从事生产经营环节差异,开发符合农广校实际的专业教学标准并形成体系。

  继续深化农民中职教育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培训与中职衔接工作。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头雁计划”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推动学时学分互认、政策倾斜、优秀奖励等措施的落实,激发学员参与农民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二是明确教育对象,精准划分需求。不仅对不同专业班提供不同的课程安排,针对同一中职班不同需求的学员,也应深入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其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供给和选修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开展师资轮训。提升体系师资教育素养,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补充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知识。

  多渠道自我营销。一是用好学用贯通试点。充分发挥价值,积极探索创新,为农民学员提供更优质、更实用的教育培训服务。二是做好宣传工作,讲好农广校故事。主动入位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农民和政府等部门的关注,让他们了解农广校的职能、作用以及农民中职教育的益处。三是拓展招生渠道。既要县校主动下乡宣传动员,也要通过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介绍,农业行业协会推广等新渠道,将其作为招生的新增长点。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