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通道——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5-05-21 08:59:1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涂欣仪 陈珏颖 李金锴 字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简称“石林县”)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领与基层创新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农业基底+文化内核+旅游载体”的特色发展路径。

  主要做法

  向新而行,构建产业发展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石林县明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三位一体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通过开发彝族火把节、非遗刺绣展演等文化IP,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集群,构建“农业基底+旅游载体+文化内核”的产业链;创新推行“政府引导+村集体运营+企业参与”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协同发展。

  向绿而行,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石林县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系统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过整合农业生态基底、民族文化基因与旅游资源禀赋,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收益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一方面,依托喀斯特地貌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民宿集群、温泉康养基地及彝族特色农家乐,推动86家民宿、42处生态体验点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收益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创新设计“斗牛文化生态节”“山歌会非遗展演”等特色活动,将传统农耕智慧、民族生态观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例如“四季村晚”活动联动生态茶园、梯田景观与民俗展演,吸引超6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有效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增长,显著提高了农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生态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典型案例。

  向质而行,激活资源要素活力。石林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以高石哨村、糯黑村、矣美堵村为试点,探索土地资源集约化、复合型开发路径,释放要素活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糯黑村依托彝族“石头寨”文化特色,通过保护性开发盘活传统建筑与农田景观,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动线设计相结合,形成“文化地标+生态田园”的空间利用模式;高石哨村整合茶马古道历史遗存与现代农业资源,构建“农业生产区+文旅体验带”的复合型产业格局。二是创新开发机制,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矣美堵村通过“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协同运营体系,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嵌入式客房,以订单农业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形成“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开发机制。三是深化产业融合,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三村联动构建“农业基底—文化赋能—旅游增值”链条,例如将传统农耕区改造为研学基地、梯田景观嵌入文化展演场景,实现土地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经济多元价值拓展,为民族地区土地高效利用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向效而行,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石林县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构建起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村民主体的协同发展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搭建三方联动平台,通过政策引导与要素保障推动企业资本、技术优势与村庄土地、文化资源的精准对接。一方面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契约化合作模式,将企业专业运营能力注入特色农业开发、民宿集群建设等项目,同步完善村民参与决策、收益分配等权益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创新“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由村集体以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户以劳动力入股组建联营实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践中,政府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投资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企业负责市场渠道拓展与品牌运营,村民通过参与项目管理、服务供给实现就业增收,三方协同将传统生产要素转化为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业态,探索出民族地区政企村深度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面临挑战

  相关制度机制缺位,监管效能不足。石林县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框架不足、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项目审批、土地资源配置和市场监管缺乏明确法律指导。

  相关人力资源短缺,发展动力不足。石林县农文旅融合发展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和农民参与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影响项目专业化水平、创新性和市场吸引力,限制项目高效运营和持续发展。农民缺乏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行业标准和游客期望,阻碍农文旅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相对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石林县农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定位和差异化优势,核心价值挖掘不足,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文化资源转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待优化,技术创新不足限制附加值提升,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导致产品独特性弱化,市场竞争力受限。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创新缺乏,市场营销策略保守,制约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对策建议

  优化农文旅营商环境,促进产业持久健康发展。一是成立跨部门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合机构,促进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政策执行和资源共享的最优化。二是完善监管框架,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效率,确保项目合规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成立农文旅行业组织或联盟,制定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政府与企业间的有效互动。

  加强农文旅人才培育,打造专业融合人才队伍。重视提升本地村民的专业技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参与农文旅项目的能力,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强专业技能。积极引进旅游行业专业人才,构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提供优惠政策,构建“本土培育+外部引进”双轨人才体系,通过技能培训与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团队,支撑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聚焦农文旅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培育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优质品种和高效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附加值,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同时,探索“互联网+农业”路径,利用直播电商等手段拓宽营销渠道,提升“石林彝绣”等品牌影响力,实现精准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石林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政策设计、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其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立足地域特色,强化政企村协同,以制度保障、人才赋能和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这一实践不仅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振兴路径,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果,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

  (作者单位:涂欣仪,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陈珏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李金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