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多措并举推进“三新”技术模式
时间:2025-06-23 09:18:4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宋莉 字号:【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扩大配方肥料、微生物肥料和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应用,加快施肥精准化、轻简化进程,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一批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技术模式,助推科学施肥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多方合力

  政产学研有机融合

  安徽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推广“三新”技术模式。

  上下联动。印发《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科学施肥增效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科学施肥增效工作。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滁州市所有县(市、区)均成立了工作推进落实机构,组建专家技术指导组,构建“推广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联动机制。

  协作攻关。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依据作物特点、农艺条件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的农机设备,确保机型配套、肥料适用、作业高效、成本适当。充分发挥省农业科研院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项目县开展技术模式试验示范,进一步调整肥料配方,完善相关配套技术,不断优化技术参数,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项目融合。将科学施肥增效“三新”技术模式示范推广与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酸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等项目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优势互补,构建“三新”技术模式推广的长效机制。

  多种模式

  施肥技术提档升级

  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和推广服务,因地制宜集成推广“三新”技术模式。

  淮北旱作区。针对耕层有机质含量低、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匹配性不强、砂姜黑土耕作层浅、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库容变小等问题,推广玉米秸秆深埋还田小麦机械深施、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玉米(大豆)种肥同播等技术模式60余万亩次。

  江淮水旱轮作区。针对耕层变浅、有机质不丰富、速效钾含量偏低、土壤主要微量元素不足等问题,推广秸秆翻压还田水稻侧深施肥、秸秆埋茬还田小麦机播镇压等技术模式近90万亩次。

  沿江江南水旱轮作区。针对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土壤主要微量元素不足、土壤酸化趋势明显、交换性钙镁养分缺乏等问题,推广水稻秸秆留高茬紫云英种植协同还田、秸秆深耕浅旋翻压还田直播油菜等技术模式70余万亩次。

  多项举措

  技术模式扎实落地

  各地多措并举提升施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三新”技术模式示范成效显著,示范区平均减少化肥用量5.4%,亩均增产34公斤、节本增收92元。

  示范带动。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三新”技术模式展示样板,向周边农户展示技术应用效果,做到有专家指导、有示范对比、有简明标识牌,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到,带动“三新”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

  补贴激励。依据项目实施方案资金安排,创新“三新”技术模式应用补贴机制,对示范应用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相应补贴,发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示范作用,埇桥区在大豆“三新”技术集成示范区每亩奖补10元,小麦“三新”技术集成示范区每亩奖补37元,有效激发了农民技术应用积极性。

  农企对接。积极引导和鼓励省内外大中型肥料生产企业积极参与“三新”集成推广工作。合肥市遴选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9家配方肥生产企业,推广“统一测配、定向生产、连锁供应、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开展农企合作,产需对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农民响应的良好态势。

  多条途径

  宣传培训达成实效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科学施肥增效“三新”技术应用成效。2025年上半年,累计举办技术培训126期次,培训7800余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技术明白纸等资料35万余份。

  就地宣传。各地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肥料经销网点发放技术明白纸,科普标语上墙,方便农民掌握科学施肥新知识。

  媒体宣传。利用微信小程序、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报道“三新”技术模式推广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技术培训。不定期采用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三新”技术模式培训,面对面传授技术和经验做法,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