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宏大战略布局下,重庆市荣昌区积极探索实践,坚持实当头、干为先,聚焦树立“一个标杆”、实现“两个确保”、强化“三项保障”、落实“四千行动”,奋力建设成渝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先行区。
树立“一个标杆”
推进部市共建畜牧科技城
做强荣昌猪全产业链。荣昌区作为种源输出及供应高地,坚持以荣昌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供高品质的荣昌种猪和荣二元仔猪,形成荣昌保种、育种、制种,川渝其他区域推广、生产、育肥模式,以琪泰公司、农牧公司等荣昌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方式带动和激发市场相关主体积极参与,通过市场营销及品牌打造,做强做大荣昌猪产业集群。荣昌区作为荣昌猪集聚产业带种业核心区,年提供荣昌种母猪能力达5万头以上,年出栏荣昌商品猪64万头。全区建有生猪屠宰、饲料兽药、智能装备加工企业63家,拥有以澳龙生物、布尔药业等为代表的畜牧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进培育琪金、吉吉、艾迪等荣昌猪初深加工企业,荣昌猪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聚焦生猪种业创新攻关。构建“基因库+保护区+保种场”荣昌猪三级保护体系,采取“科研院所+保种场+企业”方式,有序开展荣昌猪本品种选育和荣昌猪新品系培育。持续实施荣昌母猪纯繁奖补,推广优质荣昌种公猪,支持养殖场(户)选用良种,促进养殖提质增效。目前,荣昌母猪纯繁奖补累计补助近700万元,受益养殖场(户)1万余户,推广优质纯种荣昌母猪4万余头。
品牌带动产业价值提升。制定发布全国首个“荣昌猪”地方标准10项,积极开展“荣昌猪”驰名商标认定,成功培育出“荣牧猪肉”“吉吉荣昌烤乳猪”“艾迪猪”“琪金荣昌猪”等知名品牌。开展“荣昌猪”文学创作、“荣昌猪”主题宣传,举办品牌发布会、“荣昌猪”赛猪会等系列活动。重庆荣昌猪养殖系统被纳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荣昌猪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52.18亿元,并入选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实现“两个确保”
守牢“三农”底线任务
稳字当头,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围绕粮食安全保障、蔬菜生产、特经作物种植等关键领域,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入重庆际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邀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在荣昌成立重庆市荣昌区基立方生物信息技术研究所,通过产学研联动,解决种业难题,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7.22万亩,产量29.16万吨。
实字托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常态走访、动态监测等机制,联合医保、民政、残联、住建等部门每月开展数据比对共享,下发预警数据25万余条。通过调查走访、集中研判,2024年新识别监测对象120户385人,风险消除146户421人。出台《荣昌区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和未消除风险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提低增收帮扶措施》,促进稳定增收,安排1370.6万元用于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到户产业发展;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累计发放贷款4712户次1.12万元;发放“两类群体”就业创业补贴631人189.3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1117人,已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430万元,确保实现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政策应享尽享,收入稳定增长。
强化“三项保障”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石
全面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以“春雷”“零点”“红牌”三大执法行动为统揽,聚焦长江“十年禁渔”、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严格执法与柔性执法并进。2024年共检查饲料、兽药企业、农资经营主体400余家次,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农资案11件,销售禁用渔具案1件,共立案34件,罚款超1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万余元,有效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
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底色。积极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全区84.1%的鱼塘尾水治理合格。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在濑溪河流域投入10万尾鱼苗,进一步推动濑溪河渔业资源恢复。扎实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施用配方肥78万亩,商品有机肥37万亩,实施秸秆还田52万亩,绿肥还田2.25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2万亩。切实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猪-沼-竹”种养结合,打造“鹅-沼-李”生态小循环,推进“椒麻药膳鸡”轮种轮养,成功建成全市首家“无废养殖场”。
筑牢农业领域安全屏障。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常态化开展综合防控各项措施,严格防范人畜共患病。每年春防期间对全区20.9万个养殖密集区、畜禽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毒灭源,各类动物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已发放595本。切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年均完成700个样品检测。推进“猪肉安全监管一件事”应用上线,该应用已纳入数字重庆第三批区县“一本账”,具备三级治理中心贯通能力。目前应用已接入养殖户、贩运户、商户等信息20多万个;证件流转234余万次、自动生成预警37万条;提交违法线索716个、处理办结违法案件138件。
落实“四千行动”
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
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7.5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92万亩。结合玉米制种产业发展需求,着重提升农田“节水灌溉、取水排水、机械化作业”的能力。目前玉米制种基地规模已达到1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制种面积达4000亩。
以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有序推进荣昌猪、蔬菜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进“1+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做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推动食品及农产品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集群化,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达129家,居全市第1,实现产值131.33亿元,居全市第6。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建设1个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荣昌区域分中心、打造4个市级“三农”电商直播基地。全区电商直播带货农副产品累计300万单左右,带动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6亿元以上。
以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富裕农民。实施“头雁”计划,共培育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303名、高素质农民超5000人、“三农”电商人才135人。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共统筹财政资金1.3亿元支持全区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所有村(社区)集体均已实现了经营收益,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和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截至目前,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达97.08%,村均经营性收入60.95万元,村均收益16.77万元。
以示范创建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序开展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已创建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示范村5个、达标村59个、和美院落114个,创建区级美丽宜居村19个、特色精品村5个。投入衔接资金151万元,在全区137个村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探索完善乡村治理权力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六张清单”,推进基层干群关系持续改善和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