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到田头 试验田变丰收田——山东德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单产提升见闻
时间:2025-06-23 09:32:4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明 罗予若 字号:【

  提起山东德州,扒鸡出名,粮食生产更是凭实力“出圈”。

  全国每100斤粮食,有1斤多产自德州。作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21年,德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大面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探索一年两季亩产粮食1500公斤(小麦650公斤、玉米850公斤)的增产模式。2024年,130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1579.6公斤,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总产达157.6亿斤,单产连续18年保持山东省第一。

  常胜“冠军”的秘诀在哪?高位之上如何再丰产?

  “我们通过各项支持举措,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米’,把粮食产能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让他们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中‘走在前、挑大梁’,带动更多小农户增产增收。”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表示,近年来,德州市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健全扶持政策、优化辅导服务,共发展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8340家、家庭农场8597家,种粮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955家,助推德州实现连年高产。

  “三夏”时节,记者深入齐鲁大地田间地头,感受这支深耕沃野的力量,如何为持续托稳“中国饭碗”注入澎湃动力。

  科技赋能——

  “研发”与“应用”深度融合

  在齐河县焦庙镇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田间实验室,总经理李朝纲正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蹲在田埂,观察着试验田里的玉米生长情况。

  “这是我们和省农科院联合攻关的成果,名字暂定为夏玉米清茬三角精准定位密植播种技术,几年试验下来,增产效果显著。”李朝纲向记者介绍,他们创新采用大小行“之”字形播种方式,并研发配套农机具,可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播种出苗质量、群体整齐度和抗倒伏能力,实现玉米单产提升。

  一旁的公司技术人员陈飞接过话茬:“我天天在这儿跟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蹲点’,每次测产,我都盯着数据给他们提建议,专家说我提的都是‘土里土气的金点子’,改出来的技术咱农民用着更顺手!”

  齐河县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董永介绍,2019年,齐河县农业农村局与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齐力新公司签订共建协议,在焦庙镇建设了核心试验区2300亩、辐射带动30万亩的核心示范区。去年,齐河县51.4万亩粮田大面积达到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其中,30万亩核心区已经连续两年稳定在“吨半粮”产能。

  政府搭台让科研院所直接扎根田间,经营主体提供试验场地和需求,专家团队搞研发,这种“把实验室搬进大田”的科政企协同模式,正催生出接地气的创新。

  “当新品种、新技术从试验田走向丰产田,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真正扎进广袤的土地。”临邑县德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艳君感慨道。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贴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诞生于田间地头的“创新力”,正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德平镇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正在进行。“瞧这麦子齐刷刷的,秆儿粗穗儿大,用了啥高科技?”参观的种粮大户不禁发问。

  “五年前,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在我们的试验田里埋下了这些‘黑管子’,水肥直接送到根上,土壤不板结了,还能减轻病害。”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轻拨麦穗,露出埋在土壤下的黑色滴灌带,液体肥瞬间从细密的孔眼渗出。他继续说道:“眼见为实,我心里有底啊,刚好市农业农村局也在推广这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在合作社的大田都用上了,小麦产量噌噌涨!”

  “农大实验五年的技术,比咱老经验靠谱,回头我也用上。”参训学员心动不已。夕阳为麦田镀上金边,几位种粮大户仍围在魏德东身边追问细节。

  在德州,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特殊纽带——他们不仅参与到“前端”研发设计,也加速了“后端”先进适用技术的落地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农田与科技“双向奔赴”,种粮主体和科研团队“相互成就”,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头雁带动——

  “独奏”与“交响”同频共振

  一大早,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就来到隔壁金荣种植家庭农场的田里,察看小麦长势。“你看这籽粒!灌浆足得快要撑破皮了!”他对农场主王玉金笑道:“促弱转壮的方子,管用吧?”

  王玉金搓着麦穗连连点头:“去年你咋施肥、浇水、打药,我就咋学,小麦一亩地打了1300斤、玉米打了1500斤。”

  段希林成为当地种粮人的“风向标”,靠的是自己的硬实力——蝉联2022年、2023年两届德州市“总粮王”,所种600多亩粮田连续两年刷新全市高产纪录。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刘建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种粮农民积极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自2022年起,德州市每年组织开展粮王大赛,经专家实打测产,评选出全市总粮王和各县(市、区)粮王,并给予相应资金奖励。

  这些年,段希林没少在自家田里搞试验,琢磨出不少种田的“门道”。“就说这播种密度,一开始咱也不懂,就跟着感觉走,后来听专家讲合理密植能增产,我就自己试着调整,发现还是80厘米加40厘米的宽窄行密植技术好。”他边说边比划着,“慢慢就找到了一套适合咱这儿的法子,效果可好啦!”

  “你看你,三句不离本行。”王玉金打趣道。

  “那可不,咱农民的本分就是种好地,多打粮,我一门心思就琢磨咋能让粮食单产往上提。”段希林憨厚地笑了笑。为此,他还到处学习,市里、县里组织的培训一场不落,就盼着能学到真本事,现在已经成为能对症下药的“全科医生”了。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键在人。“我们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项目,组织专家学者、种植能手等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分层分类进行培训,内容涵盖良种选购、病虫害防治、农业防灾减灾等,有效提升农户综合素养和农业生产效能。”德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杰介绍。

  像段希林这样从田埂上“长”出来的“土专家”,在德州层出不穷。

  走进齐河县晏北街道刘林家庭农场主刘林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书架上那一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农业书籍。有讲最新小麦种植技术的,有分析土壤改良方法的,还有探讨农业病虫害防治的。身为2023年度齐河县“粮王”,刘林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从未止步。除了参加培训,平时他就捧着这些书,逐字逐句研读,将理论知识与自家农场实际情况结合,不断摸索更优的种植方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仅自己钻研,刘林还热心地把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光自己当‘粮王’有啥劲,让更多人成为‘粮王’才叫本事。”他语气诚恳,“乡邻们常来找我取经,我肚里这点本事从不藏着掖着,他们收成好了,我比自己多打粮还高兴!”

  在晏北街道云馨家庭农场,农场主郭云是个大忙人。她不仅把自家500亩地经营得有声有色,种植富硒小麦、玉米,还自印技术手册,走村串户讲解小麦条锈病防治、科学施肥等。看到谁家田间管理不到位,她总要提醒几句,只为带动大家一起把地种好。“种的粮多了,效益上去了,老百姓自然会更爱惜这片土地,咱们的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郭云道出心声。

  段希林、刘林、郭云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除了会种粮、爱种粮、乐分享,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农业科技推广员。

  他们经德州市农业农村局遴选,成为“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基层科技骨干,不仅自身掌握了一套拿来即用、行之有效的先进种植技术,更通过政策宣传、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实用技术传递给周边农户,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支点。这种“头雁”效应,正是德州市强化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让“吨半粮”创建成果辐射更广田野。

  服务提质——

  “硬件”与“软件”双轮驱动

  六月初的德平镇,麦浪翻涌如金绸,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轻轻颤动,酝酿着丰收的喜悦。“这麦粒多饱实,他们托管真顶事!”种粮大户老张喜上眉梢。老张口中的“他们”,正是德州富益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一家以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而成立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接受我们生产托管服务后,小麦、玉米亩产普遍能增产。”公司董事长魏德东告诉记者,从单环节服务起步,富益民公司已逐步构建起覆盖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体系。产前,农技团队测土配肥,为地块定制“营养套餐”和种植方案;产中,提供耕、种、防、收专业管护;产后,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等服务。

  在临邑县恒源街道,见到昌运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继升时,他正穿梭在晒场,指挥工人调试日烘干能力300 吨的烘干塔,备战丰收。他边忙边说道:“过去种地凭经验,现在我们靠新设备、新技术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精细化作业,服务质量提高了,回头客也就多了。”

  刘继升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宝贝”: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精准投喂”,节水减肥又增产;新购置的气吸式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播种,保障苗齐苗匀苗壮,等等。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有效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单环节“点单”到多环节“套餐”,社会化服务不仅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薄弱领域和小农户,不断延伸服务链条,还依靠科技精算、统一规范管理,改变了一家一户种植品种“五花八门”、田间管理各凭经验等情况,让种地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更加精准、科学,有力促进了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我们持续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围绕粮油生产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临邑县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秀泉说。

  据德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程培峰介绍,为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德州市规范服务标准、推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提升粮食生产服务质量;以县域为单位,按照不少于4万亩服务能力标准,在“吨半粮”生产能力重点乡镇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布局合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精准满足农户生产需求。目前,全市在涉农重点乡镇新建或提升改造农事综合服务中心124处。

  在平原县桃园街道,有一对“90后”农学硕士夫妻——何石宝、许幸,虽然年纪轻轻,却让当地许多会种地的“老把式”们佩服不已。妻子许幸告诉记者,他们毕业后来到了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着公司的农场,平时还会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种子、农药等。令丈夫何石宝印象深刻的是,以前这里小麦病虫害比较严重,产量一直上不去。他调研发现,症结可能在于长期旋耕未深翻。他们在自家农场试验成功之后也为周边农户深翻土地,提升整地质量,实现作物根系深扎,抗倒伏,抑制病虫害。

  “起初也犯嘀咕,都这么种了几十年了,这刚毕业的娃娃能比咱懂种地?”一位接受服务的农户坦言,“后来发现真管事,种地不能光靠老经验,得信科学!”

  如今,在德州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发挥主动性,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硬件革新”与“软件跃升”的双重赋能——既以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提升小农户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更以科学生产理念和服务模式创新,转变传统种植思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站在黄河畔的广袤平原,眼前翻滚的金色麦浪,不仅是节节攀升的产量数字,更是“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的底气与自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新时代耕耘者,正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着筑牢中国粮仓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