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有法子 助农有路子——河南农垦黄泛区农场夏收观察
时间:2025-06-23 09:31:2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钰 字号:【

  风吹麦浪,金穗飘香。5月29日,在河南农垦黄泛区农场,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一辆辆收割机“大家伙”正威风凛凛地穿梭在麦田中,“吞”进麦穗,“吐”出麦粒。

  经过测产推算,黄泛区农场7.8万亩小麦种子田平均亩产在660公斤左右。在面对今年气候挑战的背景下,农场仍然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近年来,黄泛区农场深入实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农机力量等多种措施全力以赴提单产。2020—2024年,农场小麦平均单产635.2公斤,比河南省小麦平均单产438.6公斤高44.82%。同时,农场加快推进“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完善垦地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种好地。近日,记者前往黄泛区农场,探寻丰收的秘诀。

  建良田育良种

  提质护粮安

  “今年虽然高温少雨,有效降雨不足,但我们农场7.8万亩小麦种子田都是高标准农田,水利条件跟得上。我们不怕旱,旱就多浇点。”黄泛区农场农业事业部副部长葛红根介绍,一般小麦从种到收8个月,正常年份黏土地浇5遍水就行了,今年比平时多浇了2遍水,有些漏水漏肥的沙土地要浇更多遍,才能确保小麦喝饱水。

  如何浇水?“你看,我们这每五十亩左右,就有一眼机井。用机井配合着大型平移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喷灌枪等设备进行浇水,省人力,很方便。”葛红根说。

  放眼望去,看着配套设施齐全的良田,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饱受盐碱之害。黄泛区农场地处西华、扶沟两县境内,属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河因战争决堤泛滥的区域。经过一代代人对土地的不懈改造,才破“碱”重生。如今农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1万亩,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电配套”的农田生产格局,耕地等级较建设前提高0.5个等级,每年节约用水616.84万立方米,累计年平均增效1046.08万元,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良田配良种,才能增产又增效。“我们农场7.8万亩小麦全是优质小麦种子,眼前这一片是‘泛麦8号’,这个品种籽粒外观好,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葛红根边说边捻开了一株麦穗,一颗颗饱满紧实的麦粒便聚拢到手心里。

  近年来,黄泛区农场着力打造种业“芯片”,先后培育出“泛麦5号”“泛麦8号”“泛育麦17”等20多个小麦品种以及“泛玉298”等10多个玉米品种。农场还整合人才、制种等科研资源,加强同种业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合作,加大科研装备投入,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更好推进“泛麦”系列小麦优质品种提纯复壮、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和高效繁育。

  用良法配良机

  增效保粮丰

  提单产,良法是关键。“今年,我们农场主要是在预防上下功夫,预防小麦‘两病一寒’,即条锈病、赤霉病和倒春寒,做好‘一喷三防’,后期还要预防干热风。”葛红根介绍,5月19日—22日气温高达39度,为预防干热风,农场提前喷洒叶面施肥,减轻干热风的影响。多年来,农场早已形成了“十项技术”措施,即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深松、选用良种、精播匀播、化学除草、节水灌溉、中耕镇压、绿色防控、叶面施肥,确保小麦长得好。

  如何监测苗情、墒情?葛红根打开了“豫种田”小程序,农事指数、降雨量、灌溉等板块应有尽有。“这是我们农场跟郑州大学联合研发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苗情、墒情、农场发布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标准,还可以上传每天浇水、整地、灌溉等数据情况。”

  目前,黄泛区农场已经建成覆盖8个农业分公司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每周通过卫星遥感和多光谱监测开展苗情扫描,通过“豫种田”数字农业智慧平台实现病虫害诊断与防控指令一键下发,农事信息集中汇总。

  “我们农场去年整合农机资源,成立了豫垦农机服务公司,更新配备了大型谷物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豫垦农机服务公司负责人王周鹏介绍。同时,农场推广应用农用无人机、高质低损联合收割机、节能低温保质粮食烘干机等现代化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粮食耕种管收储综合机械化率100%。

  今年“三夏”期间,黄泛区农场统筹调度各类大马力、宽割幅收割机200余台,单日最高收获面积2.6万余亩,实现了小麦种子田适时精准高效收获。同时,配套投入玉米播种机400余台,构建起“收割—播种”无缝衔接的机械化作业链。

  此外,在生产管理模式上,黄泛区农场坚持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追溯、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就像“保姆”一样服务农场职工。葛红根说,这种“六统一”的科学管理模式比较高效,职工也都非常敬业地将这些措施落地,确保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创机制建体系

  助农种好地

  小麦亩产535公斤,较去年亩产355公斤增产180公斤,增幅达50.7%!这是黄泛区农场下属的锐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锐垦公司”)兰考县惠安基地今年夏粮取得的优异成绩。

  为何亩产增幅能达到50.7%?锐垦公司副总经理郝念告诉记者:“去年是第一年接管惠安基地,面积是4400亩。我们接管之前,土地基础很差,沙化严重,并且是盐碱地。接管后,我们采用农场的‘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提升农田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盐碱性、选择适宜品种、及时补充水肥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粮食产量。经过两年的努力,单产有了明显的提升。”

  惠安基地小麦单产的大幅提升正是锐垦公司帮农民种好地的生动写照。锐垦公司是黄泛区农场下属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也是农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积极主动开展垦地合作,创新垦地合作机制,在开封市兰考县、鹤壁市浚县、驻马店市正阳县等多地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示范引领区域农业发展。

  “在兰考县南彰镇,我们创新构建了‘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利益共享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锐垦公司支付固定的保底收益。此外,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利润由村集体、锐垦公司、公司派出的基地负责人(管理员)、农户多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郝念说。

  不仅创新垦地合作机制,黄泛区农场近年来也打造了“耕种管收储加销”全链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户种地省心放心,真正做到联农带农惠农。

  “豫垦农机服务公司负责提供耕种、收获服务,泛垦种业、地神种业为农户提供种子,我们锐垦公司和有机肥、复合肥厂合作为农户供应化肥、农药等,并与农场8个农业分公司一起为农户提供农技指导服务,与农场农业发展公司一起服务‘储加销’环节。”锐垦公司副总经理赵志强介绍,锐垦公司还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种植户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一站式”的全链条服务,致力于实现帮助农民种好地、卖好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