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自轮作休耕制度实施以来,江苏省率先试点、积极探索区域适应性轮作休耕模式,积累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促进耕地保护、提升耕地产能、改善粮食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笔者以江苏省为典型,实地调研了盐城市射阳县等地,深入分析了其轮作休耕制度的实践做法及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健全轮作休耕制度提供参考。
实践现状及成效
先行试点探索,区域实践深化。一是自主探索试点先行。2016年,江苏省率先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重点在秋冬季作物生产效益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实施,至2019年,省级三年自主试点面积达到71.4万亩。随后在苏南五市全面推行小麦季节性轮作休耕,至2021年,苏南地区累计轮作休耕面积达209.9万亩。二是国家试点带动推广。2018年起,江苏省承担国家试点任务,在黄淮海地区推行粮豆、粮油、粮薯轮作,在长江流域地区推行稻油、稻肥轮作。2020年起,应对粮食安全保障需要,调整为轮作扩种大豆油料为主,减少休耕和绿肥等非粮种植模式。2024年,国家试点面积累计达750万亩以上,逐步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区域化推广的深化实践。
践行藏粮于地,耕地产能提升。一是探索科学轮作布局。在苏南稻麦轮作区推行夏熟小麦季节性轮作休耕,在沿江丘陵岗坡地和沿海盐碱地推广稻肥、稻油轮作模式,切实提升了耕地质量。南京市轮作休耕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约1%;盐城市2018—2019年连续两年种植绿肥后,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2.56克/千克。二是推广高效轮作模式。实施稻豆轮作,增加大豆、油料作物供给,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广“鲜食毛豆+大蒜、西兰花”等模式,提升农民种植效益;推行稻肥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创新种植模式,粮食质量改善。一是打破传统农业增产路径依赖。通过推广不同科属作物轮作换茬、间套种,调节土壤养分,减少病虫草害基数,实现化肥农药双减。与稻麦两熟相比,改小麦为种植一季绿肥,每亩每年可减施纯氮15公斤、磷钾肥10公斤、农药200克左右,减肥减药累计50%以上。二是推广作物新型绿色生产模式。推行“水稻+绿肥”“水稻+蔬菜”等模式,引入水稻绿色栽培技术,实现水稻提质增产。倡导“稻鸭共作+草鹅共作”等种养结合模式,整合时空资源,提升经济效益。昆山市张浦镇姜杭基地采用此模式后,亩产效益达5000元,同时推动了农田生态恢复。
有待探索的空间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政策亟待优化、强化。一是轮作休耕参与方式单一。应对粮食保供需求,目前江苏省轮作方式仅限于粮豆、粮油轮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其他轮作模式由少数农户自发应用。二是补贴政策整合程度不足。现有的耕地保护补贴中,轮作休耕补贴已成为大豆油料的种植补贴,利用大豆油料作物的养地功能来改善提升地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则主要作为一项普惠性的农民收入补贴,没有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且并未对其进行相应考核,进而影响政策效用。
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多主体参与有效性不足。一是地力保护与收入保障目标存在冲突。轮作休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种植选择,同时,现行补贴标准偏低,不足以弥补与种植同季节其他高价值作物的市场差价。此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还增加了生产工序和成本,部分农户认为现有补贴无法弥补净作损失。二是轮作休耕未纳入粮食安全考核体系。轮作休耕涉及种植布局调整与粮食产量变化,但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不再对因轮作休耕导致的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做出调整,影响了考核结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测算中,新增大豆面积由调减同等玉米面积得来,由于大豆单产低于玉米单产,导致承担任务越多,粮食考核越吃亏。三是财政资源目标主体与参与主体存在错配。近年来,基层政府更多支持规模户参与轮作等政策,例如,射阳县千秋镇参与农户由2021年的260户小农户调整为2023年的15户规模户。然而,2022年江苏省仍有92%的农户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小农户更依赖补贴实施绿色生产。
技术支持不足,研发、推广、指导协调不畅。一是技术研发适应性不足。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农机设备上针对性研发滞后,无法满足机械化作业需求。二是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比如,对射阳县调查发现15%的农户不了解轮作休耕对保持地力的积极作用,24%的农户未认识到轮作休耕有助于减少病虫害,19%的农户未意识到轮作休耕对提升农产品品质的积极意义。三是技术培训与配套服务不健全。以射阳县粮豆轮作为例,品种选配、肥水调控等技术培训不足,同时,大豆机械化收割设备效率低、普及率不高,增加了劳动需求、生产成本和操作难度,参与农户中只有30%的粮食产出有明显提升。
对策建议
优化耕地保护制度总体框架。一是明确耕地保护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明确各类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与适用地区,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叠。同时,详细规定各类保护措施的实施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一致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二是明确政策目标关系和资源配置原则。根据地区耕地保护强度需求,厘清轮作休耕与耕地地力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建立评估机制,定期检验政策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方向。三是推动信息共享和政策透明。加强江苏省土壤肥力监测、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等重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和实施情况,提高政策透明度。
健全轮作休耕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提升轮作休耕管理层级。将轮作休耕纳入粮食安全考核体系,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责任。依据各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开展科学评估,制定区域适应性总体规划,确保轮作模式适应实际需求。二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将耕地保护成果作为补偿核心依据,结合土地等级、生产率等因素,综合评定补偿标准。建立动态、多元化评价与反馈机制,提升政策灵活性、透明度和精准度。三是强化结果应用与反馈。对积极参与农户,提供免费农技服务,并允许他们优先参与政府采购、农业展销等。对成效突出地区,优先安排农业项目立项和资金、技术支持。
完善轮作休耕补偿制度体系。一是协同推进多项补贴政策。例如,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树立生态友好型轮作休耕典型示范案例;与生态补偿、绿色生产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轮作休耕政策综合效能。二是完善农户市场风险保障体系。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主要轮作作物,科学设计针对性轮作作物保险方案,重点涵盖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增强农户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市场化补偿机制。构建“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合理补偿”的市场化政策环境,完善耕地质量提升的量化指标体系,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肥力等级等,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轮作休耕综合性技术支持。一是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综合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兼顾用地养地、生产生态、产量产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技术及智能化农业设备在粮食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二是强化政策宣传与示范。建立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示范基地和农民交流平台,利用多元化传播途径直观展示轮作休耕的实际效果和成功案例,增强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和参与积极性。通过总结经验并形成标准化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粮食安全视角下江苏轮作休耕绩效评价研究》(课题号:23EYC0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高杨、李宁,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徐雯,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