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启动建设第一批10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以下简称“片区”),通过三年的积极探索和推动建设,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取得了突破性工作成效,有力回答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有效单元和路径打法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片区提质升级,主要是认真总结用好第一批片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制度与成果创新,久久为功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样板。
推动片区规划细节提质升级。坚持先策划后规划,高水平编制片区建设规划,是推动片区建设和提质升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明确片区发展定位。每个片区都要结合实际,反复研究确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包括片区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什么样的村庄环境等。二是建设片区动线和标识系统。坚持用动线串联片区村庄和重要节点,形成片区鲜明的活动轨迹和发展区域,明确片区的进出口、核心村和重要节点等。设立片区标识系统和游览导图、游览站点,串联片区节点,形成明确的片区游览路线。三是打造核心村和重要节点。要明确片区核心村,利用闲置农房修缮打造乡村振兴片区服务中心,集发展规划展示、居民和游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风貌与片区相融合。沿动线打造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观光赏景等重要节点,串点为线,连片发展。
推动片区项目建设提质升级。项目是片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有些片区在项目规划建设上,还存在建大型项目、风貌与片区不相符等问题。一是项目体量要求。重点规划建设小而精、有特色的中小型项目,原则上不得规划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有土地和资金保障,且由企业自主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大型项目,可作为片区重要节点,不列入片区政策支持项目清单。二是资金和土地保障。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和相关集成政策,主要用于支持片区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原则上不能大比例使用财政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三是严格落实负面清单。项目建设要符合片区规划和整体风貌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贪大求洋,不栽种高档苗木,不建设大广场和大公园,杜绝形象设计不合理、外墙装修过度等问题,牢牢守住片区建设的底线。
推动片区环境建设提质升级。坚定不移以乡土之美彰显片区品质之美,精心打造点上有特色、线上有风景、面上百花园的片区风貌。一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对片区内村庄环境进行大起底、大扫除,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入小花小草、小农具等乡村元素,推动片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分类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达到100%。二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对片区内村边、路边、水边、田边,以及村内村外、房前屋后、空闲场地等进行整理,建设围村林、小菜园、小果园和小树林等,打造生态休闲氧吧。三是全面提升田园环境。对片区周边田园环境进行提升,清理农业废弃物和白色垃圾,因地制宜规范建设原生态菜园、果园和花园等,凸显乡村田园风光。
推动片区基础建设提质升级。基础设施关乎群众生活和片区长远发展,坚持补齐短板,人性化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水平。一是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推动片区供水质量、供电设施和通讯设施全面达标,村村之间的“四好农村路”、“户户通”硬化率均达到100%,有条件的片区推进天然气入户。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群众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大食堂、老年人休闲锻炼场所、年轻人体育活动场所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三是提升公益设施。坚持人性化服务,统一规划建设农机停放场、片区停车场、公共厕所,以及游客拍照打卡点、餐饮点等,让群众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升级。推动产业振兴是片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强村富民的关键和根本。一是拓展乡村多元功能。坚持“1+1+1>3”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乡村发展新潜能,研究开发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入农业特色元素,打造乡村特色场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认真谋划策划,全产业链培育做强主导产业,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直播带货、现场销售,到统一包装标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渠道销售等,把传统产业做成带动片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是引进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合理规划布局,引进社会投资参与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更多像村咖、共享菜园、城市农场等新产品,激发片区产业发展新活力。
推动片区农村改革提质升级。深化改革是激活片区发展的新动能,以发展产业带动村强民富为导向,推动农村改革提质升级。一是建立片区闲置资产资源盘活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片区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管理办法》,对片区内闲置小学校、旧厂房等,采取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推动资产变资源、资源变产业。二是建立乡创主理人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片区乡创主理人招募管理办法》,通过招募引进、共同开发、合作入股等方式,面向全社会招募乡创主理人。拿出优质资源筑巢引凤,引导更多城市人才、社会投资等融入片区。三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形成的产业资产原则上确权到村,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设更多工作岗位,推动群众参与片区产业发展和运营管护。优先盘活闲置农房等,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提升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推动片区运营管护提质升级。牢固树立经营乡村意识,用市场化思维推动片区建设和发展,全过程打造新产品,推动片区变产品、产品变价值、价值变收入。一是打造片区发展新产品。对片区内民宿、农家宴和民俗馆等,按照产品要求进行包装,形成销售产品和服务产品。梳理片区内及周边农业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农文旅新产品。二是建立一体化运营管护新机制。统筹推进片区一体化运营管护,探索成立“镇(街道)指导+市场运营+村庄和群众参与+社会评价”机制,做到有人运营、有人管理、有人监督、有人评价。探索利用闲置资产资源,引进社会投资参与,发展片区一体化运营管护产业。三是加大片区宣传和策划引流。成立片区专业化宣传队伍,利用抖音、视频号和公众号等新媒体,深入挖掘片区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典型和新故事,提升片区影响力。积极策划大型活动,引导更多城里人走进片区体验消费。
推动片区社会治理提质升级。探索建立片区社会治理新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片区建设的积极性。一是组建片区(新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由镇(街道)党委选派片区党委书记,或由镇(街道)党委书记直接兼任片区党委书记,以各村党支部书记为基础,选举片区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紧密团结村级党组织,激发党组织的驱动力。二是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和社会组织。采取民主选举方式,组建各类合作社、运营管理组、矛盾纠纷调解组等组织。发挥妇女及年轻同志优势,成立文化演出队、助老服务队,规范片区社会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三是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按要求及时公开片区事务,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恳谈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四是建立片区治理新机制。开展“好家庭”、“好媳妇”等好人好事系列评选和宣传,建立“道德银行”信用积分机制,弘扬正能量。探索搭建片区智慧化管理新平台,建立片区治理新机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